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中大研究︰副學位優勢勝預科

星島日報 F02 | 星島教育 2011-08-19 中大研究︰副學位優勢勝預科 針對近年有調查指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失業率高和工資低,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早前以政府統計處的資料,研究九六年、○一年及○六年中學後非學位畢業生的就業和工資水平,發現副學位畢業生的平均工資,較中七畢業生高一成五至四成。 平均工資較高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學院教授鍾宇平稱,研究反映中學教育普及後,學生須向高等教育多走一步,才能有發展空間。 中大教育學院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鍾宇平稱,「中學後非學位教育之經濟回報」的研究,是利用政府統計處提供人口調查數據而進行。至於「中學後非學位教育」是指包括各類文憑、高級文憑和副學士等課程,這類課程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平均每年學費需四至五萬元,因此不少人批評這類教育「投資大、回報少」。 研究結果發現,九六至○六年這十年間,本地教育回報率持續上升,從百分之九點八升至百分之十二點四。副學位畢業生在工資和就業情況方面,相對中七畢業生更佔有優勢,擁有副學位的畢業生在平均工資上,便對中七畢業生高一成五至四成,失業率也較中七畢業生低。 須走向高等教育 鍾宇平指,副學位畢業生的優勢反映中學教育普及後,須向高等教育多走一步,再向前發展。他說,「開辦副學位課程可符合不同類型的需要,對回應經濟發展的靈活性較大,發展空間寬闊。」研究亦有探討副學位課程不同類別的工資轉變,發現培訓通用能力和工業技術的課程回報相當高。鍾宇平表示,希望未來的副學位課程可隨香港多變的經濟體系,培訓出更多人才。記者鍾碧琪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

陳家強:不會減股票印花稅 質疑高頻交易是否有利香港

信報財經新聞 P02 | 要聞社評 2011-06-27 交易科技發展改變市場生態已是不爭的事實,機構投資者、對沖基金不再靠眼光賺錢,而是靠科技。在歐美大行其道的高頻交易(HFT),受制於股票印花稅,在港幾乎無用武之地。不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卻質疑高頻交易對市場是否有利,強調無意降低印花稅。 「不少學者贊成高頻交易,但從監管者的角度來說,我認為程式交易(Algori thm Trading)非壞事,但懷疑高頻交易的作用,其所帶來的流動性(liquidity),是否香港希望吸引的?又是否值得我們特別鼓勵?」本身是財務學教授的陳家強接受訪問時說。 高頻交易屬於程式交易的一種,特別深得對沖基金的歡心,他們把大手交易「斬件」,利用比眨眼還要少的時間逐一完成,由於每宗交易的差價都很少,故累計的利潤相當可觀。因此,交易費用愈低,對高頻交易投資者愈有利。 陳家強續指出,香港要徵收印花稅,成為高頻交易的天然障礙。「印花稅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有穩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會降低這個稅率。」 印花稅有穩定市場作用 剛過去的財政年度,來自印花稅的收入達510 億元,是第二大稅項收入,當中股票印花稅佔49%。 至今在歐美市場使用高頻交易的比例,佔總交投一半,近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的數據中心正式開幕,開宗明義是為高頻交易投資者而設,目的是刺激流動性。 香港是否要反其道而行?陳家強不認為香港的做法是「趕客」,相信投資者不只考慮交易成本,還會衡量市場結構。他舉例說,不願見到不受管制的「黑池」,但又不想「趕客」,意味解決方面是把「黑池」納入監管機構的雷達。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市場的微結構非常重要,例如港交所(388)提議的延長交易時間、收市後競價時段、收窄買賣差價、隱名交易等,都是香港市場結構需要配備的。」陳家強強調,發展方向正確,惟細節需要由港交所制訂。被問及上述建議的反對聲音不少,他表示,要兼顧市場發展和不同人士的意見。 另外,陳家強本月中出訪俄羅斯,而吸引企業來港上市是其中一項任務。他指出,當地政府計劃減持國營企業的權益,香港當然會鼓勵這些國企來港,但單是在海外掛牌,似乎不大可能,因此,鼓勵在香港和俄羅斯兩地上市,是較可行的做法。 由於俄羅斯兩大交易所RTS 和Micex 即將合併,期望增加成交量,市場相信,當地政府會更加積極邀請俄羅斯國企上市,令香港較難攔途截劫。

查缺補漏,發揮最低工資正面功能

信報財經新聞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61,000) 2011-05-23 P14 | 時事評論 | By 張仁良 首先,筆者是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但文中的看法僅屬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最低工資委員會。 自今年5 月1 日開 始,《最低工資條例》在本港正式實施,僱主支付給僱員的工資不得低於時薪28 港元。實施法定最低工資的目的在於保障處於弱勢的低收入勞工可以獲得起碼的薪資水準以滿足其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降低在職貧窮人口。《最低工資條例》實施後,預計近30 萬低收入僱員平均可獲加薪16.9%,相信絕大部分受影響僱員的個人及其家庭生活將得到較大改善。 低收入群體未真正受惠 從1998 至2008 年間,本港人均GDP 增長超過40%,但家庭月收入中位數卻依然停留在1.8 萬元的水準。也就是說,相當大一部分低收入群體並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受益,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他們的收入狀況可能還惡化了。 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停滯或可歸結於幾個方面原因:一是過去十年技術進步和產業調整導致僱主對低技能工作崗位的需求減少;二是來自於內地的低技能勞動力(每日配額150人)增加了市場供應;此外,香港近年來財富的積累主要得益於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的飆升,絕少擁有這些資產的低收入群體自然難以從中受益。 由於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導致低收入群體議價能力缺失,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不足以提高他們的工資收入至適當水準。引入法定最低工資制度直接提高在職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改善其生活狀況的同時,還有利於社會人力資本含量的提高和分配效率的提升。 短期造成失業率突上升 工資水準的提升不僅會激勵低收入勞工主動接受更多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也會提高他們在增加撫養和教育子女方面投入的能力。工資水準的提升還將吸引部分主動失業人群進入就業市場,增加僱主和潛在僱員匹配的效率,減少人力資本錯置,並激發在職低收入僱員的工作積極性,原因是消極怠工而失去工作的機會成本加大。 當然,從理論和實踐來看,法定最低工資的實施也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並非現時所有的低收入勞工都可以因實施法定最低工資而受益,部分缺少經驗、年長的以及身有殘疾的僱員可能會因此被排除出就業市場,一方面在提升後的工資水準上,僱主將更偏好於僱用較有經驗和較年輕的僱員;另一方面,部分不堪人工成本上升壓力的僱主將會選擇裁員應對,一定時

人幣存款急升港元增貨幣替代風險

信報財經新聞 P02 | 要聞社評 | 社評 2011-05-18 金管局最新資料顯示,香港的人民幣存款激增,截至三月底高逾四千五百億元。從二○○九年底,即人民幣存款約七百億的規模計算,短短年餘之間,增長暴升逾五倍,佔香港的存款總額比率,也由百分之二激增至當前近百分之十五,升勢凌厲,此舉或許有人鼓掌,認為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成效可觀,但從目前香港通脹壓力沉重、美元貶值、人民幣滙價高升等複合因素考慮,人民幣存款和流通規模在本地持續擴大,港元受到「貨幣替代」的衝擊和風險也相應增加。 按照當代貨幣經濟學家蒙代爾的理論,在發展經濟體,高通脹引發「貨幣替代」的現象相當普遍。若干實證研究也不約而同指出,在替代的過程中,外幣首先用作價值儲存,接着作為記賬單位,繼後作交易媒介。人民幣儲存及流通的貨幣功能,過去幾年,一定程度上在香港體現了這個過程,且不斷深化。如今在消費和零售的各行業層面,接受人民幣作交易媒介,覆蓋面也愈來愈廣。 澳門金管局二○○三年一份研究報告,曾對港元在澳門廣泛應用產生的「貨幣替代」作出分析。結論雖未能具體評估此舉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但指出「 毫 無疑問地減低大眾對澳門元的需求」。 面對人民幣存款和流通規模擴大,里昂證券最近在一份策略報告中強調,香港銀行可能面臨港元流動性短缺的問題,理論上此舉可推高借貸成本。野村證券一份報告也提出類似問題,指出中國擔心人民幣存款激增,可能會破壞香港市民對港元的信心,反映人民幣存款急增引發的金融問題已告浮現,並逐漸受到各方關注。 看深一層,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以香港作人民幣離岸中心,主要目的是彌補內地金融發展的不足,並為內地受抑制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過去五十年,香港作為內地加工貿易的轉口港、外國直接投資︵FDI︶的來源地、國內企業海外融資平台,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中也取得不少機遇和益處。但每個角色隨着內地放鬆相關的管制領域,功能逐步減弱,最終需要不斷尋找新增長據點。當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中國完全開放資本賬目,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角色的重要性也必然弱化。 雖然有論者認為,在人民幣還未完全可自由兌換前,對於人民幣取代港元實不必過於憂慮。然而在全球經濟失衡、香港通脹惡化升級、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的變局下,人民幣加速國際化、與香港加速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所形成及滙合的變化動力,對香港的發展顯然並非

政府須提出公共開支上限的理據

信報財經新聞 P23 | 時事評論 | By 鄧樹雄 標示關鍵字 坐擁六千億元財政儲備而編製的2011╱12 年度預算案。所提的紓困措施竟惹來「史上最廢預算案」的罵名,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弄得焦頭爛額,不得不於一周後提出修訂。這究竟是曾俊華力有不逮、理財原則出問題,抑或是泛政治化的必然結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為政府開支定上限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於3 月初在北京出席政協會議,回應記者詢問時表示「曾俊華大幅修改預算案內容,反映現實環境已改變,預算案亦由過去以理性、審慎理財角度出發,變為相當政治化,有聲音認為政府的角色及財政開支應要處理政治訴求」(見3 月4 日《明報》)。 劉兆佳多從政治角度看政策問題,在眾多對預算案的批評中,他特別點出政府角色與財政開支要處理政治訴求的問題,更呼籲各界作廣泛討論。原來財政開支多少,端視政府在社會及經濟領域扮演什麼角色而定,而「大市場、小政府」是當前特區政府財政政策的最重要經濟原則。 根據曾俊華向各界諮詢2009╱10 預算案時發表的背景資料,所謂「小政府」,就是「通過緊守財政紀律,把公共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0%以下」。這也是財政預算準則自2006╱07 年度開始的一項要求。公共開支是政府開支加上獎券基金及房委會的開支,後兩者的數額不大,約只及政府開支的5%,所以討論時只集中談政府開支是可以接受的。 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稱為公營部門,為公營部門定出上限,目的就是要規限政府開支。當然,政府開支不多,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與量就難以提升,民生福利必然受損,難怪各界對年度預算案多提出各種各樣改善民生福的開支建議。但常為財政司司長以擴大開支超逾公營部門上限為由而拒絕採納,深層次矛盾頓生,可見劉兆佳洞察入微。 市民難明當前政策 難怪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3 月中人大及政協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中,亦提及特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及致力改善民生。 而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更倡議採取比較進取的財政政策,把支援弱勢社群的一次過開支納入經常開支內,梁振英認為這遠勝於先制訂一個保守的財政開支預算,待有較大盈餘後,才在下年度預算案派發上年度盈餘。 雖然增加政府開支的要求此起彼落,但2011╱12 預算案已成定案,難再修訂,那麼未來的預算案又會否重複本年度之爭議?劉兆佳呼籲各界須廣泛討論實有其道理。香港發展論壇於4 月11 日舉行「未來

Test

test 單看型號便知  Wildfire S  是上一代 Wildfire 的後繼機種,新作  Wildfire S  無論屏幕尺寸或是鏡頭均與 Wildfire 一樣,但屏幕的解像度則增加至 480 X 320,細緻度更佳。另外, Wildfire S  也刪減了光學感應按鍵,改用全觸控功能鍵操作。其他主要升級還包括 CPU 由 528 MHz 升至 600MHz,記憶體亦由 348 MB 增加至 512MB。 售價:待定 查詢:3520 1234 按此查看 HTC Wildfire S 詳細技術規格 另一款將在下周推出的手機為  Sony Ericsson W8 ,採用 Android 2.1 平台的  W8  力推音樂智能,是首款以 Walkman crossover Android 的手機。 W8  的用戶界面將與其他 Xperia mini 系列手機上所擁有功能相同,均可提供一鍵式即按進入用戶的喜愛應用程式。 W8  加入快速開啟 Walkman 播放列表和播放器功能,而且它還配備了遠端控制功能的 Hi-Fi 耳機 MH810,專為喜歡以手機聽歌的用家而設。

微型金融不易行

明報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95,578) 2011-04-13 A29 | 觀點 | 公共政策評析 | By 蘇偉文 標示關鍵字 今年預算案的風風雨雨教人不勝唏噓,筆者無意在預算案裏再作文章,反而在預算案中提到的微型金融,財政司長已交由按揭證券公司研究是否在香港可行。筆者以為,微型金融在香港不易闖出名堂,因為香港在培植微型金融方面的土壤不足,微型金融在香港的成效並不會如其他地方般高。 微型金融的興起,首推孟加拉的農村銀行,是以合作社形式經營,由一個群體內的成員組成微型金融機構,成員可向微型金融機構借貸,通常涉及的貸款銀碼不高,而且借款人的借貸目的,往往在於得到起始資金去進行生產。由於微型金融機構屬於各成員,所以免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中間費用,而且由於借款人皆是微型金融所屬群體的成員,借款人的借貸目的自是逃不過其他成員的審核,所以微型金融的信貸風險,反過來比傳統的金融機構的低,微型金融在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迅速。談到這裏,微型金融好像已是經濟落後的專利,這也難怪,因為微型金融一詞由世界銀行全球推廣,其「扶貧諮詢委員會」更是研究微型金融的國際權威機構。 在香港,要以微型金融來扶貧,甚至是扶持年輕人創業卻不容易。首先,香港的初級生產佔生產總值已不至1%,微型金融起家的農村經濟已不存在,所以香港假若真的要搞微型金融,也只能朝創業的方向發展。然而,香港的創業成本很高,兼且失敗率很高,假若是以借貸形式的將款項供出去,借款人的還款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若簡單的以為可以應用微型金融模式,以創業方法來解決失業和貧窮,這是一個不夠深思熟慮的想法。 其實香港青年協會有一個類似微型金融的創業貸款計劃,主要是借款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雖則借貸金額不高,但借款人可以得到創業計劃上的輔導意見,該計劃並且已有些成績。可是,這並不等於微型金融在香港可以成功。因為青協的貸款是免息的借貸,對創業者來說是很有利,而且青協提供的創業輔導是免費的,不少專業人士以服務社會的角度,來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意見,減低其失敗的機會,其實假如我們將利息和諮詢的成本算進去,青協的計劃其實用性和成功便大打折扣。 引入商業考慮成功機會難說 所以,在微型金融的應用上,我們若只視之為一種福利,不計利息和其他行政開支,其生存空間還是有的。若我們將微型金融交由商業銀行打理,商業銀行必然會以商業角度去處理,也就是以賺錢為目的,一旦引入商

特首候選人須回應溫總忠告

信報財經新聞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61,000) 2011-04-13 P22 | 時事評論 | By 鄧樹雄 編按:總理溫家寶於3 月人大會議後,曾指出「香港有充裕儲備……,應致力改善民生」。筆者昨天以此分析特區政府坐擁雄厚外滙儲備,今天則探討政府是否有着力改善民生之策。 溫總提出特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照顧弱勢社群,致力改善民生。 換言之,特區政府要增加社會保障和民生的開支。特區政府回應時指出,2011 ╱12 預算案政府開支增加了22.3%,而56%的經營開支是用於教育、衞生和社會福利方面。 從上述數字看,似乎特區政府非常關顧民生,但這無法解釋醫護人員長期不足,專科門診輪候期不斷延長;中小學縮班嚴重;大學本科生學額長期不變;教育開支佔本地總產值的比例偏低;退休保障嚴重不足及不復建居屋等。原來這是多年來壓縮經營開支的後遺症。 2002 年初,政府內部一個委員會作出特區政府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出現結構性赤字,即經營賬長期赤字,無法支援非經營開支,以致綜合賬目亦長期出現赤字。 為了解決此問題,特區政府遂推出最嚴厲的節流目標, 於2002╱03 預算案中逐步削減該年度及其後數年度的經營開支, 目標是把原來規劃在2006╱07 年度高達22 00 億元的經營開支,削減至2000 億元。 經營開支涉及各種社會服務和民生開支,雖然財政司司長強調通過提高行政效率及更有效運用資源作彌補,但民生受損乃無可避免,而且削支甚速,並不理會社會的承受能力,削支目標竟提前於2005╱06 年度達到,該年度經營開支為1947 億元, 更低於2006╱07 年度2000 億元的目標, 故從2006╱07 年度起便取消了200 0 億元經營開支上限的目標了。 香港經濟自2004 年起強勁復蘇,由2004年至2007 年的實質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5%、7.1%、7.0%及6.4%;可是,2006╱07 年度經營開支仍只是1957 億元,2007╱08 年度則稍微增至2047 億元。換言之,從2001╱02到2007╱08 的七個年度,經營開支基本上沒有增加。 一次過撥款變小恩小惠 其後, 年度經營開支雖有增加, 但2010╱11 年度的經營開支只是2407 億元,只較2003╱04 年度實施節流時的2032 億元只增加18.5%,而同期的名義本地總產值則增加41.6%。可見經營

善用「外儲」改善民生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4-12 P23 | 時事評論 | By 鄧樹雄 標示關鍵字 截至3 月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預計特區政府共有財政儲備五千九百一十五億元,顯示特區政府財政狀況極之充裕。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本年人大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招待會中,也談到特區政府的財政問題。他說: 「香港有着比較充裕的財政收入和雄厚的外滙儲備,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特別要照顧好弱勢群體,致力改善民生。」溫總八年來多次談及香港問題,這是他首度公開評論特區政府的財政政策,對因2011╱12 年度預算案弄到焦頭爛額的曾俊華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基本消除結構性赤字 除政制外,中央最關注特區政府的財政穩定,在八十年代中草擬《基本法》時,商界憂慮民主派以濫發免費午餐的政綱吸引選民;中央則憂慮特區政府會成為中央的財政包袱,於是《基本法》第107 條訂下極具爭議的所謂審慎理財的政策性條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回歸後,特區政府即遇上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自1998╱99 年度起連續數個年度出現巨額赤字。對於連年赤字預算有否違反《基本法》第107 條,在港曾引起激烈爭論,讓特區政府吃盡苦頭;可幸人大常委會並未為此解釋《基本法》第107 條,令特區政府可鬆一口氣。自此,特區政府遂採取更保守的理財手段,控制開支,甚或削支,力求避免結構性赤字。 溫總評論的重點,是特區政府手中有錢(充裕的財政收入及雄厚的外滙儲備),而社會保障和民生的開支不足(有待進一步改善)。 特區政府的回應只強調「謀劃長遠、改善民生、照顧老弱是特區政府一貫的施政重點」;又指出「2011╱12年度預算的經常開支增長率較本地生產總值為高,反映特區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承擔,更有56%的經常開支會用於教育、衞生和社會福利方面」。那是完全迴避了溫總「財政充裕與開支不足」的批評。 是以,對比溫總的評論與特區政府當前的財政政策,便可知溫總的評論是否有理。 九七亞洲金融危機後,特區政府出現巨額財赤,經營賬入不敷支。內部研究得出,特區政府會出現結構赤字的結論,所以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即大增直接稅和間接稅,並控制開支增長;香港經濟於2004年復蘇後,經營賬終於在2005╱06 年度回復盈餘。 2008 年底出現的世界金融危機,對特區財政有不同的影響,特區政府採取減稅和反周

2010-11年度6項優勢產業曾推行的計劃及措施名稱,以及各項目的開支

               (a) 在 2010-11 年度 6 項優勢產業曾推行的計劃及措施名稱,以及各項目的開支如下: (i) 醫療產業 政府預留了 4 幅位於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的土地,用作發展私營醫院。我們在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3 月期間,徵求發展意向書。 (ii) 教育 產業 當局在 2008 年落實一籃子措施,包括把公帑資助課程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倍增至 20 % ; 設立 10 億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 ( 「政府獎學基金」 ) ,頒發政府獎學金予傑出的本地和非本地學生;容許非本地學生擔任暑期工作和在校內兼職;以及讓非本地學生畢業後無條件留港 12 個月。 近年,我們也推出多項措施促進 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的發展 : ˙ 批地計劃 —— 該計劃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土地,供自資非牟利專上院校興建專用校舍。計劃自 2002 年推行以來,已批出 8 幅土地。我們現正就新界前皇后山軍營的土地,徵求發展意向書; ˙ 開辦課程貸款計劃 —— 該計劃為自資專上院校提供貸款,協助院校興建新校舍,以及重置環境未如理想的現有校舍,例如翻新空置校舍。計劃自 2001 年推行以來,總承擔額達 70 億元;以及 ˙ 質素提升津貼計劃 —— 該計劃資助有助改善學生學習、教學方法、課程質素和就業輔導服務的項目或措施。當局於 2008 年一次過注資 1  億元推行該計劃。 把公帑資助課程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增至 20% ,並不會令政府承擔額外經常開支,原因是院校會藉收取學費和其他收入來源應付額外學額所涉及的經常開支。入境事務處負責處理因落實上述措施而增加的學生入境申請、延期居留申請,以及學生家屬入境申請; 2010-11 年度的員工開支約為 293 萬元。至於政府獎學基金,基金的投資和會計事務由庫務署署長監督; 2010-11 年度的員工開支約為 152 萬元。 (iii) 檢測和認證產業 政府在支持檢測和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