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1的文章

香港的外滙儲備是否足夠?

信報財經新聞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61,000) 2011-02-21 P17 | 時事評論 | By 雷鼎鳴 標示關鍵字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日前發表大作〈外滙基金與香港的貨幣和金融穩定〉(編按全文刊本報2 月18 日第三十八版),貫穿其中的一個思想,是在波譎雲詭的國際金融環境下,香港擁有的外滙資產愈多,愈能保障安全。 這顯然是事實,我毫不反對。不過,我們也不可忘記,金融安全的背後也有着沉重的成本。截至2010 年12 月止,外滙基金的總資產是2.35 萬億港元,等於每名港人平均有33 萬港元押在外滙基金之上。就算我們扣掉外滙基金的欠債部分,只把政府可自由運用的5923 億財政儲備和5914 億的基金權益加起來,也有接近1. 2 萬億的天文數字,每名港人平均有17 萬元由金管局託管。 對此,我們不能不問幾個問題:外滙基金的資產要多少才最合理?亦即其成本與效益間如何尋得平衡;這筆資產應用在什麼地方,不應用在什麼地方?如現在的資產已經過多,額外的資產應如何處理? 外滙基金資產三大用途 從政府的角度看,外滙基金的資產似有三大用途。第一是用以捍衞聯繫滙率;第二是在金融體制出問題時,有財力可出手挽救;第三是政府財政出現赤字時,有儲備支持,不用借債。對這三大用途,我們可逐點分析。 用以支撐聯繫滙率的所謂貨幣基礎,今年1 月共有1.06 萬億港元,其中的250 0 億元是用以替流通鈔票提供百分百的支持,此點是聯滙制的核心,若香港繼續採用此制度,則這筆錢完全不能動。 貨幣基礎的另一筆錢,是各銀行存放在金管局中的結餘,2011 年1 月份有148 7 億,比起1997 年6 月的4.8 億元相差以百倍計。近年銀行結餘增加這麼快,是因為銀行怕熱錢來去如風,外資一旦撤走,銀行可迅速地用這筆結餘向金管局換外幣,以免重蹈亞洲金融風暴時外幣不足、利率被推得與天試比高的覆轍。這筆錢等於銀行的保險金,暫時也是動不了的。 貨幣基礎的第三筆錢,是用以償還外滙基金及債券的資產。上月此數總額高達6557 億,與97 年間的不足900億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筆資金亦可因資金外流而突然劇減,甚至消失,所以也是不動為妙。 容易出現道德風險 按以上所說,過萬億的貨幣基礎不能動,但光是這筆錢是否足以保障聯滙制? 我於96 年兩次在本欄談過這問題,認為聯滙制的安全性並不如當時金管局所認為的那樣固若金湯,原因是就

撥開雲霧 敢於擔當

明報 2011-02-21 A29 | 觀點 | By 陳茂波 標示關鍵字 今年1 月19 日,我在立法會提出「公共財政政策檢討」的議案,指出「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雖然持續向上發展,但不少低收入和基層人士卻完全不能受惠,導致社會上出現貧者愈貧的現象,甚至出現『三無』、『五無』等人士;政府過去往往透過一刀切的一次性措施,將部分盈餘回饋市民,但有關措施缺乏長遠政策目標,又未夠針對性,造成需要幫助的人感到措施不到位,而不需要幫助者則只覺得錦上添花而毫不在意;低收入人士生活日益困苦,造成社會上的怨氣和矛盾」,所以,我動議「促請政府全面而深入地檢討香港的稅收、社會福利和公共財政政策和措施,並明確訂定適當的財政儲備水平,以解決貧窮問題和消弭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議案獲各黨派支持通過。 可惜,當天代表政府回應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教授,只是老調重彈,重申「香港一直奉行簡單及低稅率的稅制,並致力保持稅制公平和中立的原則」,又說「政府亦因應社會和經濟情况,推出措施協助市民渡過經濟逆境,及與市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以及「財政儲備必須能夠應付日常需要,並且給予我們(政府)足夠的資源,應付未有撥備的負債,以及由於經濟周期起落和突發事件,或社會結構轉變而對政府財政帶來的壓力」。陳局長完全沒有就我和議員們的發言,作出針對性的回應,使人失望。 議案通過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番討論,加上預期本年度財政盈餘高達800 億元,社會上要求政府檢討公共財政政策的討論也日見熾熱。 在2011/12 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進入倒數階段之際,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和陳局長,上星期突然分別發表題為〈善用儲備〉和〈財政儲備供政府動用為市民提供服務〉的網誌和評論文章,大談香港的理想財政儲備水平、地價收入和應計會計制,內容猶如回應我和論者的一些批評。 兩位高官遲了一個月,才拋出長文,反應雖遲,但總比充耳不聞好。一直以來,不論議員或團體向他們表達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他們都甚少回應,不採納也不會解釋原因。今回兩位肯略作間接回應,算是進了一步。 可惜,仔細閱讀兩位的鴻文,卻不禁令人搖頭嘆息。除了文章無甚新意外,更予人自以為是、思想僵化、混淆視聽、為保守理財諸多辯駁之感。但事實勝於雄辯,讓我們看看以下資料。 1 財政儲備 過去鮮有談及財政儲備水平的曾司長,在文章中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06 年底曾經作出的分析,認為香

善用儲備

曾俊華 2月13日 星期日 15:30 不久之前,與幾位經濟學家聚會,當中包括諾貝爾經濟獎 得主,話題自然談到香港的公共財政。席間有人提出,社會上有意見認為,香港的財政儲備太多了,幾位教授級人馬隨即露出大惑不解的表情。有一位美國 教授更笑說這是美國近年來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所以他也不知道怎樣處理。 與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系比較,香港的財政儲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當一些政府因財政赤字太大而面臨「破產」、或者因為逼不得已而大幅緊縮開支,以致民怨四起,香港反而可以利用我們的財政儲備,推行各種各樣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措施。我們今天處理公共財政,耳聞目見其他地區種種的理財災難,更應引為殷鑑。 我們今天能夠倖免於理財災難,為其他經濟體系欣羡的對象,並不是我們真的得天獨厚,天然資源豐富,提供源源不絕的財政收入;反過來,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任何天然資源,我們要特別努力工作,在一個與別不同的制度下打出一個新天地。我們奉行簡單低稅,繳薪俸稅的市民只佔工作人口四成,其中二十萬人繳的稅款,已超過薪俸稅收入的八成;不用繳交利得稅的企業,更接近九成,證明政府的收入絕不是所謂「橫徵暴歛」而來。我們多年來恪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公共理財哲學,累積儲備,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居安思危,避免現時一些經濟體系出現的困窘──政府負債纍纍,遇上金融風暴,不但無力提升公共支出來振興經濟,反過來因政府收入減少,需要壓縮開支,造成經濟政治的困局。 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我們全球化的程度很高,但同時政府收入亦頗大波動,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收入在經濟暢旺時可以異常地高,但在經濟遇上逆境時,有關的收入極不穩定。在過去十年,印花稅收入曾經低至七十五億元,亦曾高逾五百億元,差別以倍數計。利得稅和薪俸稅收入亦會隨經濟周期波動,金融風暴期間,利得稅收入曾經一度減少四分之一,由一千多億銳減至七百多億元。這些數據顯示,政府收入容易受到市場情況影響。 我們的收入較為波動,但開支的彈性卻非常低。政府服務全港市民,而不少市民亦依賴政府提供的服務。我們每年的基本開支當中,超過九成都是一直推行的計劃。與收入不同,我們的開支不會隨經濟周期上落,通常是只會升而不會降,遇上經濟收縮和政府收入下降時,政府支出,特別是民生的開支,通常會大幅上升。 財政司 司長的工作,是為香港市民妥善管理大 家的資產,務求將大家的財富作安穩的

毅進不獲承認 官僚製造失業

東方日報 2011-02-14 開講都有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係就係巿儈咗少少,不過始終係好多人讀書嘅目的,無非希望一張畢業文憑換取黃金屋同顏如玉。 讀書途徑有好多,不過有一件事非常之咁古怪,睇怕搵勻全世界搵唔到,特區政府一手特別創立嘅毅進課程居然不獲官方承認,讀完書莫講話冇黃金屋同顏如玉,唔使揸兜都偷笑! 呢嗱嗱嗱,唔係功夫茶老作㗎,成班屋宇署合約助理文員尋日就怒氣沖沖走咗去政府總部抗議,正正係因為毅進學歷原來唔符合政府嘅入職要求,隨時陷入失業危機。 毅進到底係乜東東?呢個絕對係香港官僚嘅創意發明,當年過氣特首董建華發覺失業率太高嘞,中學畢業生一窩蜂投身職場肯定大鑊,於是乎,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好啦,就喺中學同大學之間額外加一個課程叫做毅進。官老爺又宣布,毅進畢業等同會考五科合格。講得好聽係創意發明,講得難聽係不倫不類,毅進根本兩頭唔到岸,事關制度上冇配套安排。 好衰唔衰喎,屋宇署最近提高外判合約助理文員嘅入職要求,由原本只需中學畢業提升為會考五科合格,包括中文、英文以及數學科,咁就趕絕毅進畢業生嘞。 大家可能會問,咦,既然毅進畢業等同會考五科合格,咪符合新嘅入職要求囉,咁又有乜嘢問題呢?點解話係趕絕佢哋? 大家有所不知,本地官僚辦事作風好無稽兼夾混帳㗎,毅進畢業名義上的確係等同會考五科合格,不過唔包括數學科。換句說話嚟講,一旦撇除數學科,毅進畢業極其量只算等同會考四科合格! 工會總幹事張麗霞講得冇錯,屋宇署更改學歷要求係帶頭製造失業。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亦認為,政府若然更改學歷要求,整個毅進課程變得形同虛設,佢仲質疑:「毅進都有中、英、數嘅課堂讀,點解會唔承認呢!」 至於香港成人及持續教育協會副會長張民炳,佢係咁講嘅,報讀毅進課程嘅主要誘因係獲得認可投考政府工,但現時政府帶頭打擊課程嘅認受性,毅進成為「不能兌現的支票」,擔心有更多機構跟隨政府嘅做法。 假設你係毅進學生,忽然見到屋宇署有咁嘅入職要求,你會有乜嘢感想呢?好明顯啦,你會覺得被搵笨,報讀一個不獲承認嘅課程,簡直就係浪費青春。正如一個喺屋宇署做咗四年嘅毅進畢業生阿京話齋:「我仲報咗高級文憑希望學歷足啲,依家讀咩都冇得補飛!忽然一腳踢走我,我都唔知點算!」 所以話啫,本地官僚辦事作風真係好無稽,明明係自己一手創立毅進,到頭來自己唔承認。打個譬喻吖,官

杜大衛﹕提升年輕勞動競爭力的好建議

(明報)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05:05 【明報專訊】我想我可能是香港唯一一個慶祝(甚至是留意到)曾蔭權 上年10月施政報告第140段的人。該段宣稱政府計劃成立一個志願性的「香港青年服務團」,招募及資助18至29歲的青少年到內地貧困地區服務6至12個月。 這實際上是一個「空檔年」(gap year)計劃。我一直熱愛英國 的海外志願服務計劃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 (VSO),自我18歲時它把我送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之間的邊疆部落教導當地孩子英語起,我的人生便改變了。浸沐在伊斯蘭社會中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宗教和社會組織的觀點;看到那些英國孩子不能想像的貧困,會令人警醒,學懂謙虛,價值觀改變,最重要是學會獨立生活,懂得工作謀生,和有成年人般的成熟責任感。 當我一年後回國開始學位課程,我從學習中吸收到更多,假若我直接升學 ,這是不可能的。我覺得與那些只顧考試成績、為明星和足球明星著迷、為父母和遠方的男朋友憔悴的一年級學生,相去極遠。 本地青年 聰穎但卻不成熟 這幾年身處香港,我更加深信「空檔年」的價值。作為僱主,我多次遇到聰穎的本地青年來求職,但我卻不能聘用他們。他們聰穎但卻不成熟,缺乏勇氣及獨立思考能力,對世界性事物一無所知。結果我選擇聘用加拿大 、美國 、澳洲 、英國等地回流的中國人,以至中國內地的青年。 可是,自上年10月後一直沒有動靜,更糟的是,家長學生為新大學四年制而憂慮,全球經濟衰退也為未來的出路帶來疑慮,緊張的父母更鼓勵孩子在學術上加倍努力。最近又有奧巴馬 總統因美國學生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有多個科目被上海 學生比下去,而以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首枚人造衛星Sputnik作比喻,稱美國人正迎來另一次「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因為憂慮美國在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受到挑戰,故要求學生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 曾特首 謝謝你的第140段 感謝上帝,還有美國哈佛 大學計算科學教授Harry Lewis,上月在中文大學演講時指出,「專業是暫時性的,在21世紀,事業亦然。沒有技能可終生派上用場,但有些東西可以。畢業生應該有目標意識,為他們自己的生活,也為他們生活的社會,以及為作為整個世界而活」。Harry Lewis

教資會改變撥款政策 將禍害香港學術研究

作者﹕香港學者協會理事會 【明報專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教資會)在去年12月發布題為「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的報告,文內提出不少新政策,其中令高教界非常關注的是宣布自2012年起,逐步將八大院校整體撥款中的半數研究經費,從整體撥款中扣減,並撥入研究資助局(簡稱研資局)作為競爭性的研究經費。該等款項總數為13.5億元,由於數額巨大,將影響各院校的正常學術運作,並嚴重改變原來的科研生態,打擊前線教研人員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學術界人心不穩定。事關重大,有關當局不能等閒視之。 研究經費實質沒有增加 教資會每年資助八校的整體撥款約為110億元,按教資會估計其中用於研究部分約為25%,即27億元。新政策將於2012年起逐步將27億元的一半(即13.5億元)從原來八校整體撥款中扣減,並如數撥入研資局用競爭性研究經費,供院校競爭申請。即是說每間院校的每年正常性經費將逐步被扣減,最終扣減率達12.5%。 研資局目前每年的競爭性研究資助金總額為7.5億,加上這13.5億元從八校正常經費扣減得來的經費,將來總共的競爭性研究資助金總額將達21億元,表面上好像研究經費增加了兩倍,事實上只是「偷龍轉鳳」的手法,研究經費實質並沒有增加。目前研資局競爭性資助金的成功率已從5年前的約40%減至今年的30%,據說研資局將會繼續縮小申請成功率,同時已明確表明當13.5億扣減款項注入研資局後,競爭性資金的成功門檻仍會繼續收緊至少於30%。研資局的理據是要增強競爭,它提出「只要資助最優越的研究,不要平庸(Mediocre)的研究」。與所有事物一樣,學術研究也是有一個「光譜」的,既有卓越,也有良好,甚至一般的。沒有一般性及良好的科研,又怎能歷煉出光芒四射的卓越成果?「只要卓越,不要平庸」,只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動作過大 產生禍害極其嚴重 評比及競爭是學術界的文化,對此我們從不反對。從良好願望出發,我們也理解教資會增強競爭的意圖是好的。但這項政策的動作過大,將來產生的禍害也會極其嚴重。理據如下: 目前除了研資局的競爭性研究資助金可供院校教授申請之外,各大學還有校內競爭性研究資助可供教授申請,這類資助對年輕剛入職教員尤為重要。此外,各院校還從校內抽撥小量資源,支持新聘任的年輕教授,作為啟動經費。由於這13.5億元從院校正常撥款中被扣走,將來院校當然再沒有資金支持新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