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3的文章

明周文化:【《給十九歲的我》女生自白2】紀錄片女生阿佘曾抗拒公映 最終妥協:純粹是改變不到別人就唯有改變自己,抱這樣的一個態度

04.02.2023 丘瑞欣、Chan Ning黃家邦 由英華女學校委約,著名導演張婉婷歷時十年攝製,追蹤六位女生成長故事的紀錄片電影《給十九歲的我》,自去年首映後即引起熱議,上月更取得2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獎。然而,坊間也出現評論對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呈現方式提出質疑,帶起對紀錄片倫理問題的關注。片中女生阿聆早前主動接觸本刊,表達其個人想法,對紀錄片拍攝過程和導演處理方式提出質疑,以及她曾就公映問題多番跟校方交涉不果。經阿聆牽線,片中另一女生阿佘接受本刊電話訪問,阿佘同樣表達,對於拍攝過程感到不適,最初也未能接受電影final cut,亦反對公映,最終選擇妥協,接受一切,並且也願意配合電影宣傳活動,出席分享會等。以下為訪問對答: 問:《明周》 答:阿佘 問:聽阿聆說你也有些想法想分享,關於拍片和張婉婷導演,阿聆之所以找你,因為她看到有篇報道,你看到網上討論後,也有些感受,可以具體講述下,你怎樣感到不舒服? 是的。雖然我自己覺得套片,這是一個我個人需要克服、接受自己以前是怎樣的,所以我便沒有特別抗拒套片。因為我不熟悉合約或簽了甚麼consent,我也不想追究那些,我覺得套片要上映,就由得它上映。但是也有些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我們冇份睇final cut 的version,我們是在學校內部首映(2021年12月1日)當日,我們才第一次睇到套戲是怎樣的,但那個version已經過了電檢,所以已經無得作刪改。要消化的message好多,片裏拍了很多我過去、前度男朋友,我覺得這些雖然是我的生活,始終不是你透過把口訪問我的經歷,而是將別人也拍進去,我覺得不是太好。 有一幕是英華新校舍開幕儀式之類,有邀請我們出席,我有出席,但是我提早離開之後,在學校附近吸煙,我萬萬沒想過被拍下來了。因為其實所有訪問拍攝前,都有面對面跟我們說明,會進行訪問拍攝,而那時已經沒有跟拍我們的個人生活,我覺得我活動上出現時,你捉住我訪問拍攝或影到我都好正常,但是我離開了活動,我不suppose去expect我仍然要好小心,好像有狗仔隊跟着我的感覺。我覺得她直接剪這個片段進去,而且沒有經我同意便拍攝,我覺得有點不受尊重。 在影片中,大家都知道我吸煙,也有其他吸煙的鏡頭,我覺得你想拍我吸煙,有好多機會拍,不需要這樣偷偷地在對面街zoom-in來影我,我覺得有點不太好。 問:如果當時有問你可否拍你吸煙

明周文化:【《給十九歲的我》女生自白1】紀綠片女生阿聆親撰萬字長文表達心聲 質疑受訪者權益沒受重視 呼籲校方保護學生私隱

04.02.2023 聆 黃家邦 留言 mpw2 (編按:由英華女學校委約,著名導演張婉婷歷時十年攝製,追蹤六位女生成長故事的紀錄片電影《給十九歲的我》,自去年首映後即引起熱議,上月更取得29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獎。然而,坊間也出現評論對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呈現方式提出質疑,帶起對紀錄片倫理問題的關注。片中女生阿聆早前主動接觸本刊,表達其個人想法,對紀錄片拍攝過程和導演處理方式提出質疑,以及她曾就公映問題多番跟校方交涉不果。阿聆現親撰萬字長文,交由本刊獨家刊登,以下為原文:) 阿聆自白: 看到坊間最近不乏討論《給十九歲的我》的倫理問題,有指所有被拍攝者均支持《給》上映,因此該討論是無風作浪,繼而網上萌生了我缺席宣傳場合是因移民之說。作為《給》的主角之一,我從來沒有公開表明我對紀錄片處理手法的看法,或是否同意放映。此文目的除了表達我對《給》的想法外,我更希望的是不要讓有建設性的聲音和理性討論被抹煞。其中一篇深深觸動我的文章出自吳芷寧小姐手筆,不單是因為她筆下的情形恰巧大都應驗在我身上,而是即使全部拍攝對象都同意公映,受訪者的權益、保護學生私隱等都是重要課題。正正因為《給》是一套史無前例的學校紀錄片,更要慎重考究當中細節。 首先,我希望表明我贊同《給》在教育的價值,我在英華六年,學校給予的空間和自由度是真真實實的。 但我由始至終都不同意《給》以任何形式進行公開放映,亦在知情後盡最大努力清晰反映予校方和張導演。無奈最終校方及攝製團隊在此前提下選擇了公開放映《給》。當中牽涉太多時序及事件,但我希望我和另一位片中主角 (編按:本刊另一篇報道的阿佘 )的分享能盡量填補現存討論的漏洞: 1. 電影公映的正當性 還記得導演在校內宣傳時分享中提及要剪輯十年的海量片段的過程十分艱巨,我亦難以想像團隊在當中付出了多少血汗,並衷心欣賞並敬佩團隊的努力。不少觀眾觀看電影後都感歎在現今網上資訊流通的時代,如此赤裸地呈現自己的過往實在不容易。誠然,公開放映並非我意願。而我與其他數位在final cut出現的同學在校內首映(2021年12月)半年至數月前才首次接到通知我們校方和導演有把電影公映的打算。由於不少當年在校內見證着拍攝過程的學生,校友,甚至拍攝對象如我對放映的理解一直是供校內放映/籌款用途(例:如校友捐款就可獲贈DVD,因我們一直以來都稱張導演的團隊為「DVD team」,通訊群

明周文化【《給十九歲的我》校方回應】紀錄片惹爭議 英華女學校校長回應:我們要平衡好多方面好多人,法理情,好小心謹慎地衡量是否應該繼續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97%9D%E6%96%87/%E3%80%90%E3%80%8A%E7%B5%A6%E5%8D%81%E4%B9%9D%E6%AD%B2%E7%9A%84%E6%88%91%E3%80%8B%E6%A0%A1%E6%96%B9%E5%9B%9E%E6%87%89%E3%80%91%E7%B4%80%E9%8C%84%E7%89%87%E6%83%B9%E7%88%AD%E8%AD%B0-%E8%8B%B1 英華女校前校長李石玉如和現任校長關翰章接受本刊訪問,回應《給十九歲的我》紀錄片中有學生表示程序不公義和不尊重被拍攝者權益問題。關校長首先說,我們衷心希望,不會有任何人受到傷害。對於有被拍攝者表示不滿,關校長表示:「我們感覺上有點愕然,有點奇怪,因為我們和一眾女生,之前有一些慶功活動,一起吃飯,塵祝紀錄片的誕生,那十年完全沒有同學、家長(有投訴) 。」他承認,之前有一位同學,張婉婷導演跟了十年,但最後因覺得不願意,最後電影最後也沒有將她的片段放進去,而到了後期,他也認識到,有些同學對電影公映有保留。 「我們最初完全不是想着做一個賺大錢的project,只是一個校內紀錄同學生命轉化的過程,但當(2021年)12月1日,我們做完校內放映(編按: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校內籌款及放映活動),我們看到正面的迴響。無論是社會意義、教育意義,都是非常值得,但當我們去平衡各方面,我們有六位主角,有時我們聽到,可能一、兩位同學對拍攝手法、導演(不滿),其實整個團隊不止導演,有受薪的專業人士、家長義工、校友義工,其實我們要平衡好多方面、好多人,所謂法理情,我們基督教學校還有靈性的角度,好小心謹慎地衡量,我們是否應該繼續去做。」 他指出,同學由第一次正式看過全片到公演,有差不多十四個月的時間。 關校長:事情要平衡 也要向前看 「我覺得這是多元社會,能有不同觀念討論是好的。」石校長說。 石校長補充說,拍片意念由她提出,從2011年底到2015年,她仍在任,直至2015年八月退休。「在我退休前那幾年,完全沒有收到投訴,關於如何拍攝或不高興。」不過她同時說:「關於拍攝手法或不尊重(的投訴),我也是這兩天才聽到,當然就算是這兩天才聽到,不等於這些事不存在。我覺得大家都要公道,只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沒有人告訴我們。」她表示,就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