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1的文章

微型金融不易行

明報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95,578) 2011-04-13 A29 | 觀點 | 公共政策評析 | By 蘇偉文 標示關鍵字 今年預算案的風風雨雨教人不勝唏噓,筆者無意在預算案裏再作文章,反而在預算案中提到的微型金融,財政司長已交由按揭證券公司研究是否在香港可行。筆者以為,微型金融在香港不易闖出名堂,因為香港在培植微型金融方面的土壤不足,微型金融在香港的成效並不會如其他地方般高。 微型金融的興起,首推孟加拉的農村銀行,是以合作社形式經營,由一個群體內的成員組成微型金融機構,成員可向微型金融機構借貸,通常涉及的貸款銀碼不高,而且借款人的借貸目的,往往在於得到起始資金去進行生產。由於微型金融機構屬於各成員,所以免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中間費用,而且由於借款人皆是微型金融所屬群體的成員,借款人的借貸目的自是逃不過其他成員的審核,所以微型金融的信貸風險,反過來比傳統的金融機構的低,微型金融在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迅速。談到這裏,微型金融好像已是經濟落後的專利,這也難怪,因為微型金融一詞由世界銀行全球推廣,其「扶貧諮詢委員會」更是研究微型金融的國際權威機構。 在香港,要以微型金融來扶貧,甚至是扶持年輕人創業卻不容易。首先,香港的初級生產佔生產總值已不至1%,微型金融起家的農村經濟已不存在,所以香港假若真的要搞微型金融,也只能朝創業的方向發展。然而,香港的創業成本很高,兼且失敗率很高,假若是以借貸形式的將款項供出去,借款人的還款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若簡單的以為可以應用微型金融模式,以創業方法來解決失業和貧窮,這是一個不夠深思熟慮的想法。 其實香港青年協會有一個類似微型金融的創業貸款計劃,主要是借款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雖則借貸金額不高,但借款人可以得到創業計劃上的輔導意見,該計劃並且已有些成績。可是,這並不等於微型金融在香港可以成功。因為青協的貸款是免息的借貸,對創業者來說是很有利,而且青協提供的創業輔導是免費的,不少專業人士以服務社會的角度,來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意見,減低其失敗的機會,其實假如我們將利息和諮詢的成本算進去,青協的計劃其實用性和成功便大打折扣。 引入商業考慮成功機會難說 所以,在微型金融的應用上,我們若只視之為一種福利,不計利息和其他行政開支,其生存空間還是有的。若我們將微型金融交由商業銀行打理,商業銀行必然會以商業角度去處理,也就是以賺錢為目的,一旦引入商

特首候選人須回應溫總忠告

信報財經新聞 (發行量 / 接觸人次: 61,000) 2011-04-13 P22 | 時事評論 | By 鄧樹雄 編按:總理溫家寶於3 月人大會議後,曾指出「香港有充裕儲備……,應致力改善民生」。筆者昨天以此分析特區政府坐擁雄厚外滙儲備,今天則探討政府是否有着力改善民生之策。 溫總提出特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照顧弱勢社群,致力改善民生。 換言之,特區政府要增加社會保障和民生的開支。特區政府回應時指出,2011 ╱12 預算案政府開支增加了22.3%,而56%的經營開支是用於教育、衞生和社會福利方面。 從上述數字看,似乎特區政府非常關顧民生,但這無法解釋醫護人員長期不足,專科門診輪候期不斷延長;中小學縮班嚴重;大學本科生學額長期不變;教育開支佔本地總產值的比例偏低;退休保障嚴重不足及不復建居屋等。原來這是多年來壓縮經營開支的後遺症。 2002 年初,政府內部一個委員會作出特區政府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出現結構性赤字,即經營賬長期赤字,無法支援非經營開支,以致綜合賬目亦長期出現赤字。 為了解決此問題,特區政府遂推出最嚴厲的節流目標, 於2002╱03 預算案中逐步削減該年度及其後數年度的經營開支, 目標是把原來規劃在2006╱07 年度高達22 00 億元的經營開支,削減至2000 億元。 經營開支涉及各種社會服務和民生開支,雖然財政司司長強調通過提高行政效率及更有效運用資源作彌補,但民生受損乃無可避免,而且削支甚速,並不理會社會的承受能力,削支目標竟提前於2005╱06 年度達到,該年度經營開支為1947 億元, 更低於2006╱07 年度2000 億元的目標, 故從2006╱07 年度起便取消了200 0 億元經營開支上限的目標了。 香港經濟自2004 年起強勁復蘇,由2004年至2007 年的實質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5%、7.1%、7.0%及6.4%;可是,2006╱07 年度經營開支仍只是1957 億元,2007╱08 年度則稍微增至2047 億元。換言之,從2001╱02到2007╱08 的七個年度,經營開支基本上沒有增加。 一次過撥款變小恩小惠 其後, 年度經營開支雖有增加, 但2010╱11 年度的經營開支只是2407 億元,只較2003╱04 年度實施節流時的2032 億元只增加18.5%,而同期的名義本地總產值則增加41.6%。可見經營

善用「外儲」改善民生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4-12 P23 | 時事評論 | By 鄧樹雄 標示關鍵字 截至3 月底,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預計特區政府共有財政儲備五千九百一十五億元,顯示特區政府財政狀況極之充裕。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本年人大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招待會中,也談到特區政府的財政問題。他說: 「香港有着比較充裕的財政收入和雄厚的外滙儲備,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特別要照顧好弱勢群體,致力改善民生。」溫總八年來多次談及香港問題,這是他首度公開評論特區政府的財政政策,對因2011╱12 年度預算案弄到焦頭爛額的曾俊華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基本消除結構性赤字 除政制外,中央最關注特區政府的財政穩定,在八十年代中草擬《基本法》時,商界憂慮民主派以濫發免費午餐的政綱吸引選民;中央則憂慮特區政府會成為中央的財政包袱,於是《基本法》第107 條訂下極具爭議的所謂審慎理財的政策性條文: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回歸後,特區政府即遇上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自1998╱99 年度起連續數個年度出現巨額赤字。對於連年赤字預算有否違反《基本法》第107 條,在港曾引起激烈爭論,讓特區政府吃盡苦頭;可幸人大常委會並未為此解釋《基本法》第107 條,令特區政府可鬆一口氣。自此,特區政府遂採取更保守的理財手段,控制開支,甚或削支,力求避免結構性赤字。 溫總評論的重點,是特區政府手中有錢(充裕的財政收入及雄厚的外滙儲備),而社會保障和民生的開支不足(有待進一步改善)。 特區政府的回應只強調「謀劃長遠、改善民生、照顧老弱是特區政府一貫的施政重點」;又指出「2011╱12年度預算的經常開支增長率較本地生產總值為高,反映特區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承擔,更有56%的經常開支會用於教育、衞生和社會福利方面」。那是完全迴避了溫總「財政充裕與開支不足」的批評。 是以,對比溫總的評論與特區政府當前的財政政策,便可知溫總的評論是否有理。 九七亞洲金融危機後,特區政府出現巨額財赤,經營賬入不敷支。內部研究得出,特區政府會出現結構赤字的結論,所以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即大增直接稅和間接稅,並控制開支增長;香港經濟於2004年復蘇後,經營賬終於在2005╱06 年度回復盈餘。 2008 年底出現的世界金融危機,對特區財政有不同的影響,特區政府採取減稅和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