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4的文章

給正在沉睡和半夢半醒的香港人

2014-5-30 10:55:59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Andy Wong】 究竟自由同公義對你有什麼意思?真普選對你有什麼影響?你希望你的下一代會在一個怎樣的香港下生活? 以上問題可能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講好不設身,或者根本沒有想過。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每日營營役役工作,放工已經沒有太多私人時間。要了解政治、社會上誰是誰非實在需要很多時間同精力,對大眾市民來說根本是奢侈。 由港英年代開始,香港人已經習慣既有的法治同某程度上的自由(包括新聞同言論自由),要他們相信原來已經擁有已久的東西可以輕易地給收回是一件困難的事。再者,香港表面上一切依舊,中產人士可能更認為自己有能力置身事外,覺得只有基層或沒有能力的人才會受政治影響自己的生活。 但事實上政治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邊,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過去幾年來,香港經歷大大小小的問題,我記得的有以下幾件,不記得的可能更多。 1. 23條 2. 國民教育 3. 香港電視發牌事件 4. 國內人來港自由行帶來的問題 5. 特首、政府官員的誠信問題 6. 立法會制度、功能組別及議會的不公義問題 7. 言論、新聞自由受嚴重打壓 8. 政府花上數千億的大白象工程而妄顧原居民同保育的需要 相信無需要鍾庭耀幫忙統計分析都可以得知事件的發生頻率是香港歷史之最,情況更每況愈下,套用紅van 的金句: 「大家無謂再呃自己話出面一切係正常,我諗,大家係時候停一停,面對我哋見到嘅現實」。以上事件對每一個人多多小小都會有影響,如國民教育直接影響我們的下一代,港視本來可以提供一個TVB以外的高質素的電視台給香港市民,立法會本應有監察政府的功能,但因為現時的功能組別、不公的議會制度和建制派的力量,令有超過一半市民支持的泛民在議會內完全失去功能,大眾市民的聲音根本得不到宣洩,最後只能用比較所謂激進的手段表達意見,議會完全失去代表市民發聲議事的功能。 之前學民思潮有一句口號我非常認同,叫「重奪政府」。現時的政府已經完全不能代表香港人,只會向權貴同中央負責(但不要忘記是香港人授薪給一眾官員的!)。香港人面前有一個機會可以改變這個遊戲規則,如果日後的特首真的由香港人選出來,他必須要面對香港人,照顧香港人的利益,向香港人負責。其實此人是泛民是建制本身不重要

主奴之間的游弋-狄馬田醫生

2014-5-30 13:12:05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Jordan Wong 黑格爾 (1770-1831) 提出「主奴辯證」 (Master Slave Dialectic) ,那大概是關於自我意識和自由的一些東西吧?結論好像是這樣的:奴隷由於一直靠自己雙手製造供奴隷主生活的環境,結果是奴隷活在自己製造的世界,奴隷主卻活在奴隷創造的世界裡,於是奴隷主的人格,反倒是建立在奴隷創造的世界之中,奴隷主成為自己奴隷的奴隷……黑格爾艱澀難讀,而「主奴辯證」亦只殘留在筆者模糊的印象中,本文無謂獻醜及誤導,但若將此關係的框架抽取出來,或可套用在其他地方上。 關於「此關係的框架」,意思是兩種身份需同時出現,彼此借助對方來建立自己,他們表面上是對立的,而他們之間也似有層階之分,正如一般意義之下,奴隷主的身份層次一定比奴隷高,之所以說可套用在其他地方上,是因為《 EQUUS 》這齣舞台劇,黃秋生飾演的精神科醫生(下稱狄醫生),與張敬軒飾演的少年戀馬狂史阿倫較勁,精神科醫生與病人,這組對立身份隱含的層次,與奴隷主與奴隷異曲同工。 可是,狄醫生到底是奴隷,抑或是奴隷主?驟眼看來,狄醫生肯定是屬於奴隷主這個層次較高的身份,可是,細想之下,之所以有 EQUUS 這個故事,有史阿倫這個角色,使得狄醫生親歴了一次由奴隷變成奴隷主的轉化,這個看似「提昇」,其實恰恰相反。「主—奴」這組對立,原來並非單純的對照「精神科醫生—病人」這組對立。 狄醫生一直靠醫治有精神問題的青少年,以維持自己的專業及事業,他的職業墮性使得他以為每個病人都是「將唔正常當做正常」,因此,他以一套為大眾所接納的價值觀,將「正常」重新注入病人的血脈裡。然而,不論哪個面向——社會對之於狄醫生,或是狄醫生對於病人——狄醫生都是一個「奴隷」,社會提供他一個「正常」的價值觀,他跟社會大眾合力維持和塑造這個「正常」,然後他用這個「正常」調整或扭轉那些「不正常」的病人。言其「奴隷」,正正因為他製造著這個「正常」的世界,令那些「不正常」的病人融入其中。在這個意義底下,「不正常」的病人才是奴隷主。 然而,直至史阿倫——這個一夜間戳瞎六匹馬的兇手——的出現,狄醫生很快就給他的激情感染,從而懷疑「正常」的意義。慢慢地,狄醫生發

無名歌 悼六四

2014-5-30 11:22:38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Joey Kwok 攝於 2013 年 6 月 4 日 【文:普通市民】 我們是一班普通香港市民,作左一首歌給64;為自由,為明天出一分綿力,加油! 廿五年前,一班無名英雄為了大家能呼吸自由既空氣,走到門前,只想對話,最終,奉上了自己的自由和性命。 自由花?血染的風采?大家都有聽過,唱過吧! 很多香港人,每年無懼風雨出席紀念活動,不得不佩服。 可是,除了每年的那幾天,你還會記起這些歌嗎?珍惜自由的空氣嗎? 廿五年來,無間斷的悼念,一望無際的燭光,還有呢? 當日的無名英雄,為的要爭取自由既空氣 今天的我們要延續他們對自由的堅持 燭光,不只追思,亦能照明,也能帶路 讓我們繼續燃點燭光,繼續照亮前路 點過燭光,悼念過後,是時候向前走一步 不要讓無名的英雄白白犧牲他們奉上的 〈無名〉 詞:無名 曲:無名 編:無名 由那日片段記錄萬個希望 有否改變過 流萬世不被 世俗忘滅 午夜塌下 壓著對方的話 混世濁年華 沉在那傷疤不作假 離聚散 無懼怕 風霜或雨打 花凋落了嗎 轉生再度萌芽 誰願躺在敗瓦 觀旭日上畫 門外那哀聲聽到嗎 環看 坦克輾過 不加思索 摧毀的血肉 望見 漆黑一片 陌路人面 隕步踏破損 願我 不需驅殼 擔起苦痛 思想的血汗 溶化 天安深處 驅走風雨 再別怕說穿 無論你我抱著心酸的痛 追憶的沉重 莫理真相被 撲空 斷送

示威後,崔世安的三種策略

2014-5-27 10:50:51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澳門5月25號的遊行圖片,天光仔攝 【文:Davis Why】 與前任的何厚鏵比較,崔世安並無太突出的政績。星期日前,如果崔世安突然離任,相信多數人都不會覺得4年來的澳門有何難忘時刻,腦海中可能只是他當年不普通的普通話宣誓。然而一個《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簡稱「離補」)法案卻將一切改觀,竟然在表決前兩日(5月25日)促成澳門自八九民運以來最大規模、超過二萬人的遊行,事到如今,這場危機到底會如何解決呢?我們不妨從崔世安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看看有何策略可供選擇。 策略一:速戰速決 崔世安雖然在遊行翌日請求立法會主席中止討論和表決法案(並非撒回),但也可以在短時間內為法案提出小修小補(甚至毫不修改)後,讓立法會火速重新審議、馬上表決。以大多數議員長期支持政府的履歷,不通過的機會微乎其微。就算在民主陣營外有個別議員臨場反對,也遠遠不足為患。不過這樣做雖然短期內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強行通過的法案注定認受性極低。之後爆發更大規模的示威的話,就絕非建制力量能夠有效處理。再者,立法會的威信會大受打擊,而且加深市民對選舉制度的質疑。由於多數的議員並非直選,倘若選舉制度依舊,就算經過下屆的選舉也無法讓立法會重拾公信力。對他個人而言,法案可以通過,巨款將來也可袋袋平安,但消耗的卻是他自身和議員的民望,以及立法機構的地位。 策略二:長期作戰 不撤回,亦不急於通過;加緊動員,撥出更大的宣傳資源。社團動員、媒體攻勢和現金分享一直是澳門建制的三大法寶,07年勞動節遊行翌日各大報章上支持政府的「社團聲明」就極有象徵意義。今次遊行當日的《澳門日報》上登有大量學者對「離補」法案的支持,以及對「為反對而反對」的指責。只要崔世安示意,中文的傳媒就算不惟命是從,而不敢發出異聲。長期作戰的態度可以穩定建制內部、特別是身先事卒的社團的軍心,以最大的能量去招呼反對陣營,慢慢爭取優勢。雖然會將直選議員長期暴露在議題的爭拗之間,不過四兩撥千斤、間中採取中間態度(態度包括:呼喻克制冷靜、從長計議、各方理性溝通等等)等技能,應該都是他們的基本功。不過,一旦反對行動長期化,網絡動員到現實上街就可能成為更多人的常態,新媒體的信

政經評論: 香港式

政經評論 : 香港式 我未退休前,對社會、國家以至世界形勢,曾經很活躍地評論,報章、電子媒介、研討會和自己網站都發表了頗多意見 ( www.sktsang.com ) 。 但是,有一提議我從未接受,每天或每星期寫報紙專欄,甚至定時撰社論,回報頗豐厚。我並非高尚,而是認為這種流水作業式的文字生產,不合乎自己個性,為情理做文變成按時作文。 既在象牙塔裡,又何苦再投入這種深受資本主義規範的文化系統。 21 世界的資訊科技、連線網絡大大加強了流水文章和評析的需求,其實是 J 曲線地上升。 文人的市場急速膨脹。可惜,供應者的平均質素根本追不上。 回看自由的香港,矛盾更顯現。 ( http://sktsang.blogspot.hk/2013/05/www.html ) 一方面社交網絡引發小眾多神的副群體,名人 / 名嘴政經取態先行,大概要維持收視率,非粉絲看見就悶。另方面,具較高素養的要演示實力,跳出鳥籠,上下古今,旁徵博引,值得鼓勵,卻弄了若干違反史實、邏輯欠通的笑話。 有些卻能保持某種均衡,我會耐心細看。 他們,當然不包括離開主流的在下?客觀?犬儒?  

談「六四情懷」烙印和「本土意識」標記

2014-5-27 17:32:06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陳國權】 二十五年前耳聞目睹過「六四」的人,大多深受血腥鎮壓的撼動而情緒激憤。直到如今,雖然廣場上的鎗聲呼嘯已遠離,長安街的鮮血顏色已褪淡,人民紀念碑展示的橫幅直條已被拆毀,民主女神高舉的火炬已被軋碎,但是在憶記與遺忘之間,不少香港人仍然執意的選擇持守這份深深的「六四情懷」,像心中烙印,難以磨掉。 「六四情懷」是當年震撼過後的沉澱思緒和深化反省。六四」所造成的震盪波幅巨大,開明而銳意改革的共產黨人慘遭挫敗,留下痛心疾首的悲憤和哀怨;參與運動的學生和市民或被羈押牢獄,或飄零海外流亡,走上不歸路;對共產黨懷有幻想和期盼的人在血影刀光中幡然醒悟過來,深刻反思。更多人驚覺保守強硬的專政掌權者不惜殘民自保,而且相信所有人都已清清楚楚看到共產黨本質的醜惡、面目的猙獰和手段的殘暴,因此重新燃起對家國人民的關心顧念。 無可否認,立足於中國民主運動的「六四情懷」是愛國愛民精神的體現。參與運動的學生和人民不滿當時社會現況的貧富懸殊和政治的貪腐獨裁,倡議經濟開放的同時進行政治改革,邁向民主中國,可惜這些夢想已在鎗火血泊中幻滅。「六四」是仍未癒合的歷史傷口,更是中國邁向民主崎嶇路上的一次顛簸轉折,必須有所傳承和持續發展。當年絕大多數香港人認同和支持「八九民運」,用具體行動展露了潛藏經年的愛國情操,如今仍有不少人義不反顧的擁抱著憶記,拒絕遺忘,值得香港人引以為傲。而且,堅持「六四情懷」的延續,更是回歸後香港人身分中國化的必然路向和追求:繼續推動香港的政治民主,以助內地民主運動的推移。事實上,內地維權運動正是「六四」後激發起的一波一波浪潮,漸漸漫遍全國。 另一方面,這幾年來香港「本土意識」漸漸滋長,其後更因著內地自由行人士氾濫入侵,嚴重影響香港的日常生活環境,以至本土經濟發展的失衡,近期更孕育出一些青年人極端反對中國大陸的心態,甚至對任何相關的國家情事都迴避,貶抑和排拒。「本土意識」的論述原本無可厚非,有一定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尤其在當前的「一國兩制」環境下,香港自治的高度性必須加以闡釋和引申,雖然這也不過只能在中國主體的規範內操作,無疑是殘酷的政治現實。 可是,極端本土派人士一直以「去中國化」為一切本土思維和相應行

澳門政壇、污水橫流

2014-5-27 13:01:54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陸偉聰】 澳門這個面積細小的城市,隨著政權更替和博彩經濟的勃起產生了巨大變化,但可惜這種變化一直朝向負面的方向發展。九九年回歸至今,社會經濟看似逄勃發展,但主要得益者並不是廣大的市民,反而社會貧富懸殊加大,市民生活質素不斷下降,政治環境趨向獨裁,政壇充斥著一片官商勾結和巧取豪奪之風,臭氣薰天! 公權私有 回歸前澳門土豪們還站在政制外經營著他們的“生意”,回歸後他們直接從葡國人手裡拿到公權力,從此行政官僚的公權私用事件便層出不窮,例如政務司司長陳麗敏的墓地醜聞,如今特首更帶頭『作法自肥,』利用公權力向立法會提出法案,意圖立法強搶社會資源,公然把數以億計的公帑轉到以他為首九個高官的私人口袋裏,人性的貪婪和無恥,在這班狗官身上真的表露無遺!這種公權私有的行為,在朝野造成惡劣的影響,特首以身作側來個作法自肥,下層的局、廰和處級高級公務員必會上行下效,整個行政體制淪為一個攫取社會資源的合法埸所,為官者將以一己私利為重,整個官場怎會以民為本,十分可悲! 賄選成風 筆者曾參與過澳門九十年代兩次的立法會直接選舉,當年的選舉氛圍沒有太嚴重的賄選行為,傳統社團最多只採用旅遊、飲早茶等蠅頭小利來壟絡選民,如今黑金政治基本成為澳門主要的選舉文化,賄賂手法層出不窮,有的用金錢直接買票,有的以顧主身份,利用調整薪酬來控制顧員分區種票,至於大排延席,公然用免費吃喝來招攬散票者更不在話下,政府對此卻視若無睹,在政府的縱容下,最後行賄者不單沒有被法律制裁反而諷刺地高票當選,堂而皇之進入立法會。 結果為澳門的政治生態種下了兩個惡果。第一、行賄者看準賄選勝出的機會遠遠高於以正當方式角逐議席,加上政府縱容態度,讓他們以後去參選更會有恃無恐,賄選變成理所當然的事。第二、賄選製造出一班無視法紀、只求私利不惜犠牲公眾利益的立法議員,這班貪婪投機者充斥議會,使這個神聖的議事殿堂成為一個巧取豪奪的交易埸,結果一幕又一幕公然侵害公眾利益和侵吞社會資源的醜劇不斷上演,這次立法會專責小組大比數通過審議離補法案便是一例。 最近習總打貪腐的行動雷厲風行,連官位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永康都將要成為階下囚,而今次特首提交的法案,除了離補機制之外,

致小G:老師不是不想愛你,只是…

致小G:老師不是不想愛你,只是… 2014-5-26 14:03:28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葉問】 親愛的小G: 看到你敢勇敢站出來說明自己在學校的 遭遇與感受 ,你的老師應該很感欣慰,因為你已學會如何判斷是非對錯,有獨立思考,也有環球視野。 最近我看到一位資深老師的分享,其中一句很有感觸:「教育(非教學)總在下課後」。要真正接觸與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成長,總是在下課後巡巡班房才有機會,我也因此收到不少風,能真正和學生做朋友,同時也認識到哪些同學可能是同性戀,但即使知道又能怎樣… 小g,你要知道,香港的學校,大多由辦學團體開辦,而偏偏這些辦學團體,不少是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他們一開始已明言,不論在網頁或公開場合,也許你經常會聽到的,「校內宣揚主的愛」,「以聖經理念為教學依歸」,「教學中章顯聖經真理」等等。在不少教友校懂/校監眼中,教育只是為傳教而存在的手段。就算有把教育的位置放高一點的,也不過想藉著聖經真理讓學生成長,而他們也真心相信聖經有此功用,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就更甚。什麼是對是錯,皆以聖經為依歸。我也很大程度認同當中有不少道理值得學習。 因此校長或校方中高層在選拔或聘請老師時,除了看能力,更會看老師是否符合他們的個人理念,包括聖經宣揚的價值。以我個人淺見,只有少數學校知道多元價值的可貴,華人社會始終難以擺脫家天下這種思維。甚至我有試過面試前,對方直接問你是否基督徒,是否已受洗—-即使這可能是犯法的。你現在應該明白為甚麼你校的老師總會說同性戀是罪吧。即使學校有比較開明,不明文規定說基督徒才能做教師,也總能找到別的原因不錄用的。例如說他沒穿著好來面試不尊重,筆記有錯字,學生不喜歡這種形象等等,反正欲加之罪而已。 如果有非基督徒老師成功走進教會學校,又會否有所改變呢?老師要先面對一班如狼似虎的基督徒老師「鼓勵」你信上帝,如果一直拒絕就容易被標籤為不合群,難溝通,難合作,自閉。長此下去老師的考績評核多數會不太正面。更甚者如果你在學校傳揚普世價值,例如人人皆擁有婚姻自由,包括不同性取向人士,學生自會傳到其他老師和家長耳中,尤其自小返教會聽到同性戀是罪的學生。你想想該老師的下場是什麼? 首先他的同事會在背後說三道四,冷眼莫視,他要尋求幫助時求助無門,更

淺談澳門政府「離補」法案公平性

2014-5-26 17:13:33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 來論近日社會上討論得最熱烈的時事話題,相信必然是已提交立法會細則性討論的《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法案。該法案早於去年12月17日提交立法會一般性討論及表決,結果28票贊成、3票反對(吳國昌、區錦新、高天賜)、兩人缺席(賀一誠、陳明金),以過半票數通過。 消息傳出後,不斷有反對該法案的聲音在坊間湧現,立法議員、澳門公職人員協會理事長高天賜指出自法案推出後,該會旋即接獲大量市民和公務人員的投訴,不滿未有就法案做過任何公眾諮詢或詢問公務員團體的意見,就直接提交立法會,很明顯是黑箱作業、閉門造車。高議員亦提及,現屆政府高官獲委任時,已知悉他們離任後生活不獲保障,現在自己立法,讓自己得益,做法極不恰當,強調落實法案涉及大量公帑,此舉實在有濫用市民血汗錢之嫌。 此外,其餘兩名對法案投下反對票的立法議員、新澳門學社理事吳國昌及區錦新亦同時指出,政府無能致民不聊生,高官不但不下台,還自己度身訂造自肥法案添加自己的離職補償和津貼,真的豈有此理!澳門高官離任後最多可穩袋過千萬澳門元作補償金,即使香港的高官也不會有如此厚待。澳門的官員到底是甚麼水平、做了哪些好事,市民有目共睹。如今,大家叫喊問責下台的高官,離任後反而獲得龐大補償,試問還有天理嗎?澳門人還能忍受全民用公帑養活特首及高官過世嗎? 雖然吳國昌曾要求立法會就法案作公開諮詢,奈何遭到間選及官委立法議員否決。此「離補」事件,曾於本月13日被香港傳媒《東方日報》以《澳門政府修例自肥醜陋!》的大標題在頭版大肆報道,確實使澳門政府丟臉及失禮。 對於「離補」法案的意見,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不應只怪責行政法務司 自法案推出至今,社會上很多矛頭直指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說她貪得無厭,度身訂造自肥法案,其實這些指控實在有點不公平;大家試想一想,該法案的受惠人並非單單只有陳司長,而她亦非最大得益者,其他受惠對象還包括現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前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審計長何永安、前審計長蔡美莉、廉政專員馮文莊、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保安司司長張國華、警察總局局長白英偉、海關關長徐禮行、社會

回應大學教授對小童群益會的抨擊

2014-5-26 10:31:47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 文:阿賀 】 近日,有署名為中文大學教授的人就小童群益會事件出了一封英文公開信,指責該會提供「過時、無根據、不安全及不完整」的資訊,對公眾做成傷害。如無弄錯,該名教授應該是任教於護理系的陳葉詠嫻教授。作為一個在愛滋病學術界工作的醫護人員,我對 陳教授的公開信 感到失望,認為她對文獻斷章取義,對數據分析膚淺,並且狂妄自大地輕視其他學科。 事先聲明,這文章的目的,是以理據反駁該教授的論點,並非惡意針對某人。如某人覺得我有不足之處或對教授的論點有任何誤解,歡迎作學術上的討論。 在信中的第二段,她說: 「小童群益會宣稱同性性行為不是愛滋病病毒(HIV)的風險因素,因為任何人不論性傾向都有機會得到愛滋病。這正如說因為所有人都會有肺癌,所以吸煙不是危險因素!!!」(註1) 陳教授本身為研究舒緩治療和癌症護理 (Palliative care and oncology) 的專家,所以可能對愛滋病的具體情況不太清楚。首先,愛滋病的傳播原因主要是「不安全的性行為」、「母嬰感染」及「血液輸入」,的確任何人都有機會得到HIV。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感染主因也有不同,如在最多人感染HIV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當地主要的傳播原因是「不安全的異性性接觸」(”unprotected heterosexual intercourse”) (UNAIDS a, 2010, p.30)。在亞洲,主要的感染因素是性交易、不安全的男同性性接觸和注射毒品(p.34-39)。在2013 年,在香港經由異性性接觸而受HIV感染的人有137人。而全球有一半的HIV感染者是女性,而15-24歲的女性的感染風險更是年輕男性的兩倍 (UNAIDS b, 2010)。由此可見,「任何人不論性傾向都有機會得到愛滋病」是事實。 無可否認,無套肛交比無套陰道交有更高的HIV風險,但要注意的是同性性行為並不等於無套肛交。「同性性行為」和異性性行為一樣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詳見Bell 刊登在BMJ, 1999 的文章),你不要跟我說一男一女一上床就腿張開。而且,異性戀者都會肛交。有學者回顧過去的研究,指出6 – 40% 的異性戀者曾進行過肛交 (McBri

患難見真情

患難見真情 黑漆一片,半睡之間,親友好像入來,說了些什麼?還有些醫護人員 … 終於記起,她那含淚的一吻 … xxx 約兩天後,我恢復大部份知覺,但全身受制各種儀器,動彈不得。 她對我微笑,細心整理可整理的,用濕毛巾替我清潔面旁。「不是微創吧?」「不是,七小時,全割了。」「好心的!」 晚上,我突然醒來,黑暗中發現有位女護士替我摩擦下體。翌晨告訴太太,「因為你血脈未通,又未放屁。」她笑說。 她真偉大,我心想。                                                                           xxx   第四天,手術醫手來檢查我,我問為何不可以把那些東西移走?我想喝點水。「只三天吧,要等。」「你有無搞錯!我係經濟學家,四天了!」他笑一下,意思是忍耐。步出病室,我似乎聽到他對護士說:繼續 ~ 夜晚我發了個怪夢,在檸樂湖邊坐下,還有一桶和幾隻杯。                                                                            xxx   放屁了,開始部份鬆捆。朋友不斷到來,包括稀客,少數經常聯繫就未見,或者不知。他們送補品、果籃、書本等等,更有提議雲芝,太太即時去買。 但隔兩離床位的病人很不合作,大聲說話咳嗽,亂打電話。 結果我和另一病友要求搬房,到老人中心對面。已被警告,有位爺爺經常大叫;聽落後只屬重覆,像音樂背景,而且我們兩張床,有傾有講,時間過得更易。 當我可進食時,家務助理竟親自把補湯送到醫院。                                                                             xxx   祝願物品越來越多,我把大部份可食用的都送給敬愛的護士們。 xxx   十二天後,好友用車載我和太太回家。我手術前一晚,他陪我們看世界杯分組初賽:法國對塞內加爾。法國隊內有三大歐洲聯賽首席射手,但一球也不入。 車程中我看外邊,世界是否變了?變的是你….忘記誰說。                                                                          x xx   大半年後,我郵寄了感

在倫敦看戲

2014-5-25 14:21:40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倫敦西區,劇碼戶外廣告 文/張玉洪 (暫居倫敦的中國人)   5月28日,凱文•史派西將重回戲劇舞臺,在其擔任藝術總監的老維克劇院 (The Old Vic theater) 演出《律師克拉倫斯•丹諾》(《 Clarence Darrow 》)。我人在倫敦,在上月開票後搶了一張票,29號的,才16英鎊。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熱愛戲劇,一般不會急於「搶」票,倒會陷入艱難的選擇之中:到底看哪一部?還是都看? 說倫敦是戲劇之都一點兒不假,西區劇院 (West End Theatre) 由倫敦劇院協會管理,旗下多達49個劇院,而絕大部分位於不足3平方公里的市中心。這些劇院每天都有劇碼上演,有的劇碼一天甚至演兩場。 當然,劇碼資訊隨處可見:各大劇院外製作的大幅海報、燈箱,雙層公車上的廣告、市中心有多處打折票售賣點,個別地鐵站也可以買票。每天各大報章都有戲劇資訊版及評論,星級評定也會出現在劇碼的宣傳頁及廣告中。當然,還有 「最後一刻」 (Last minute) 之類的網站,賣打折票,有的套票還含餐飲。 選擇之難在於,英國正上演的好戲太多:比如音樂劇《媽媽咪呀》、《悲慘世界》、《歌劇魅影》、《摩門經》 (The Book of Mormon) 、《曾經》 (Once) ;話劇《生人勿進》 (Let the Right One In) ;老少皆宜的兒童劇《戰馬》;恐怖劇《鬼故事》 (Ghost Stories);還有實驗話劇《溺死者》 (The drown man) ……所以,即令你依據勞倫斯•奧利弗獎(相當於百老匯的托尼獎)去看戲,也有何時看完之感慨。 從上演的劇碼來看,經典與新劇皆有,其中,多數劇碼一演就是一年。而《悲慘世界》倫敦版本從1985年起不間斷地上演,是世界上連續上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倫敦西區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複排後從2004年4月再度開演,目前每天在女王劇院演出一到兩場。 但是常演的劇碼有共性:多是經由著名小說改編,有的之前已經改編成了電影。比如《生人勿進》是講女吸血鬼與12歲男孩的情感故事,小說大賣後拍成了電影。從各劇碼的演出宣傳單可以看出,編劇、製作人常常赫然在目,但演員的名字極少印

對澳門人樂業的反思?

2014-5-25 0:42:18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檸檬林】 經濟起飛,人資短缺,本應是對本地人的大好消息。收入增加了,工資還會漲。 在資本主義中,樣樣賺到盡的商家,在人資爭奪中,也要以工人福利來吸引人資到其下工作,讓公司得以營運。但在澳門這片彈丸之地,卻因公共管理的概念落後,以使工人福利沒有很好的提升反映。 澳門政府推出保護本土工人的計劃,防止外勞輸入,如莊荷的工種。限制人工數量的提升,從而保障工人的福利,但為何還會出現種種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呢?如工時長、輪班時間密等等。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中同樣出現。 這種現象,讓本應共同享受經濟起飛成果的工人們,不能享有。這是公共管理的思想落後、還是政商互惠而犧牲社會中辛勤人工的福利收入呢、還是體制的問題呢?這些都交由公眾去定斷。 筆者提議,應該由公共或慈善機構展開營運針對性的人力資源公司以援助弱勢人士的福利提升及就業。並引進行業技術和教育支援,以提升他們的競爭能力。計劃的目標包括:以人道為首要條件,增加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通過適當的規則後,令整體工種的工人薪酬及福利提升;以4小時一更為標準(如有需可選8小時或12小時),從而增加就業意慾及減低辛苦度;若需輪更工作,輪更便以兩個月才轉一次(反對每星期轉一次更)。 以上建議是針對工人短缺的情況下適用。但在工人大量的時候呢?是否工人們都變成廉價勞工呢?筆者認為,唯一方法是提升科技能力,配合最低工資,讓工人得以獲得較佳的福利。澳門政府現時庫存豐富,應該還富於民,讓工人體現樂業。如自動洗碗機計劃,以援助弱勢人士就業,讓老弱傷殘的就業率提升。建立高效益、易操控的社會企業。計劃目標是:增加老弱傷殘的就業人數;通過技術增加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以及通過適當的規模後,令整體工種的工人薪酬及福利提升。   作者簡介: 原文刊於〈 論盡媒體 〉 論盡媒體

【朱銘】朱銘的啟發

2014-5-25 11:26:32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朱銘】系列文章   文/awesome (協恩中學中三學生 JINNY HO) 就在五月中旬,我到了香港藝術館,欣賞一個名為「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的展覽。 我並不是想顯得膚淺或是什麼,但在這個展中對我看待「藝術」的態度完完全全的改變了。 首先,以我觀賞是次展覽的原因作開首。由小時開始,我都對各類「典型的」藝術形式十分抗拒,這可能是因為我是在一個非常「科學」及「理性」的家庭中長大,任何事情都是講求理論、理性、理由等。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一直被我的醫生家人認為是抽象及「荒唐」的藝術媒介。雖然他們還未至於禁止我觀看藝術作品,但他們也從不鼓勵我接觸有關於「藝術」的展覽,他們說,與其花時間「欣賞」藝術,倒不如多多用功,做點建設性的事情,為前途打好基礎。 無可厚非,他們,甚至連我自己,都是十分現實主義的。但是,從這個展覽中,我真的學會了在現實中,我們都市人應保持著一分「抽象」的想像空間。 朱銘先生在這個名為「刻畫人間」的雕刻展覽中,充分地展現出他小時候拜師學藝的功架,並以陶泥、海綿、銅、不鏽鋼等創新媒介,呈現出一系列自己的人生旅程,例如是由窮苦的童年,幾經波折的拜師過程,辛勤的學徒生涯,創業輾轉的困頓,到備受世人肯定,揚名海外的心路歷程。這展覽分為三種具有連貫性的境界:有情人間、浮世人間及自在人間,除了反映出社會上交織出的人際脈絡、朱銘先生對家庭親情的重視外,還顯現出朱先生對人性價值的判斷、心靈和行為的自由及社會制度的桎梏。 在參觀這展覽中,發現了那些展品的神態自若,例如是 “Lining up” ,它(們)是擺放在展館外, 描述我們都市人垂頭喪氣地排隊。它(他)們也許已經厭倦了每天倒模般的生活作息,每天都是上班下班的,絕無新意。 而我今我最有感觸啟發的,卻是 “Imprisonment” ,它是選用不鏽鋼及發泡膠而造成的,採納的顏色主要是黑白兩色,簡潔而清晰。 此作品好像是在表達身處在廿一世紀的我們被一股「白色恐怖」包圍着,我們的思緒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抑制着,如同被一個監倉囚禁着。儘管現實是如此的殘酷,但是我相信朱先生創作出這展品的目的仍是要喚醒我們,思路是不能被物質淪變為奴隸的,過去如是,現在如

一名溫和市民對「溫和民主派」的進言

2014-5-14 6:03:50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2014年5月6日晚上,D Day 3 點票情況。(站立者依次序左起) 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 【文:劉修妍】 筆者曾任中學校長多年,於香港社會裡屬於典型「溫和」、「不激進」的市民,請容我說出一點意見。 公民推薦方案倡議者提出須兼顧政治現實,筆者十分認同。但在這場政改之爭,現實,到底是甚麼?中方明示不接受公民提名,那只是現實的表徵,更深一層的現實是:若你沒有談判的本錢,你的對手根本就不屑跟你談判。今天,你還認為中央政府會主動讓港府拋出一個體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真普選方案嗎? 報載曾鈺成在訪問中引述邱吉爾名句,說自己只是「曾經」的社會主義信徒。曾幾何時,我深切寄望中共黨內、政權內會有足夠的進步力量,逐步推行政治改革,令中國在民主體制和人權法治等領域,能像經歷經濟改革般脫胎換骨;一九八九年,我的寄望落空。及後大國崛起,我仍冀望當大部份中國人都富起來,民智開啟、中產壯大,公民社會與法治人權會和平演變逐漸增強;二零零八年,奧運開幕式小妹妹被滅的歌聲告訴了我:價值觀根本不同。價值觀不同,發展模式也不同。環視今天中國大陸,環境、食物安全、廉潔、人權、法治、種族共融的狀況,哪一樣是普羅大眾其實想要的?到今天,誰還相信當你沒有本錢,你透過溝通討論便可獲中央政府主動順應人民意願? 談判的本錢 談判要本錢,那麼你們與中央談判的本錢在哪? 你們說,香港沉默的大多數都希望溫和,因此欲努力游說市民支持非公提的方案,並拒絕參與佔中運動下月發動的全民投票。筆者敢說這絕對是錯誤的策略,因為你們這樣做得越成功,只代表你們的談判本錢越少。 在今天香港,我們小市民還有甚麼權力?眼看香港電視被無理地不獲發牌、單程證至今依然港府沒審批權、產業發展單一、年輕人難以自立安居…香港未來還要這樣「發展」下去嗎?我們小市民在中環沒票、在西環沒人脈網絡,對眾多不合理的政策根本就無能為力,唯一有的力量,就是集合起來大聲地說:「不!」 其實民調已經說明大多數香港市民最想選擇的方案,就是讓市民有最平等直接提名權的公提方案。若然未來有很多市民被說服,願意放棄,轉而選擇被形容為「溫和」的非公民提名方案,或者保

橄欖油能保護你的心血管健康

USDAgov   via   photopin   cc 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中相當不可或缺的食材,同時也是植物脂肪的主要來源,其特點在於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我們常聽見的初榨橄欖油是從成熟的橄欖果經過壓榨而得的油脂,它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且據抗氧化力的成分,像是多酚、植物固醇以及維生素E 等,它的酸度小於 1.5%。至於特級初榨橄欖油(EVOO),雖然製造方法與初榨橄欖油相同,不過它的品質是最好的,風味最佳且酸度低於 1%(也有小於 0.8% 的版本)。  酸度(Acidity)是指油品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游離脂肪酸本身是個相對不安定的存在,在油裡面的含量越多,油就會比較容易因氧化而品質下降。 橄欖油壓榨的過程 photo credit:  letorrivacation  via  photopin   cc 而一般的橄欖油則是初榨橄欖油與精製橄欖油混和而成的,在組成上,精製橄欖油的比例通常大於 80%。,這種油的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化合物含量會比較少。由於精製橄欖油在精製的過程中會流失本來含有的植物化合物,因此最後會在混以初榨橄欖油來補一些植物化合物來強化風味,而這種油就是所稱的一般橄欖油。 已有研究證據顯示在西班牙人與義大利女性的人口中,橄欖油的攝取與心血管疾病有相反的關係。有篇發表在 BMC Medicine 的研究便是想繼續去看橄欖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此研究以 7216 位年齡在 55-80 歲之間的男女為對象,他們都是屬於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這些受試者選自 PREDIMED 研究,這是個多中心、隨機、對照組控制組的臨床試驗。 研究設計與分組 參與者們會被隨機分成三組,以地中海飲食(堅果類)、地中海飲食(特級初榨橄欖油)或是低脂飲食(控制組)。平均追蹤時間為 4.8 年。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判定是由就診記錄來確認。橄欖油的攝取是由飲食頻率問卷來評估。 參與者一開始都不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過他們都是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族群,像是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至少有下列危險因子中的其中三項: 有抽煙的習慣  高血壓  血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濃度高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濃度低 體重過重或肥胖  家族中有心血管病史 橄欖油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追蹤期間,有 277 的心血管病例與

砍人的聯想

2014-5-23 11:51:36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鄭捷 圖:無綫電視新聞截圖 【文:張紹中】 1.台灣的大眾捷運系統,有個人砍了很多人,有些人死了。 2.很多人搶著幫嫌疑犯貼上人格疾患的「患者」標籤。何謂人格疾患?疾患或障礙(disorder)不是疾病(disease),在古希臘剛被觀察到時,是因為無法發現任何的diesase,只能確定患者痛苦,而人格(persona)是由拉丁文的persona(面具)演變而來,「人格」一詞存在的潛在假設是,人類的心理特質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發展過程,而某些特質具有特定的時間延續性,且經常伴隨出現。人格障礙被人格分類學家分成三大群(cluster),就目前的事情而言,被社會污名化最多的,是屬於客體不穩定群(cluster B)中的反社會人格疾患。 2. 症狀可以表示,但人格疾患必須透過複雜的心理鑑衡過程才能推定,症狀必須透過判斷才能成為診斷名,而診斷是醫師的「個人專業意見」,所以沒有診斷到對方的人,就不要亂下診斷,發生某些症狀,可能是某種人格違常沒錯,但在實際進行心理鑑衡以前,無人有資格表示任何診斷,尤其是當這個診斷會對人造成傷害的時候。反社會人格疾患如果不是由品行不良疾患(CD)劣化而來,通常其犯罪很難被抓到,而本案案主並無犯罪跟教育矯正記錄,所以機率很低。反社會人格疾患(APD)最多的地方,其實是在政治圈跟商業界,孫中山被某些人認為是APD的優良典範,反社會人格傾向(APT)在客體形成的病理機轉上包含一種對客體界限的辨識障礙,表現出來就是對人我界限與侵犯他人無感,這種表現很多cluster B人格者或許都有,這些人大多一輩子沒有犯罪記錄,甚至合乎社會的高道德標準,搞不好你也是。 3.其實,反社會人格傾向/疾患若非由品行不良疾患發展而來,在這過程中成長到能對抗社會之前就被社會規訓或喪失社會權力,那對犯罪可能性的影響,往往不是自己跑去進行自然犯行,而是因為會躲在法律規訓與社會治理技術的違規邊緣無止盡地壓迫、掠奪他人,造成cluster C者(通常是所謂的「普通人」)終究產生自然犯行。我可沒有說哪些人才是反社會人格哦,我只是表示一些我個人對反社會人格者,與其周遭場地的觀察而已。 4. 相關領域專家通常會遵守兩大專

給基督徒朋友的一封信

2014-5-23 16:36:04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Thelma】 親愛的莎莎, 首先,我必須向你道歉,我答應參加你的婚禮,最終卻沒有去。我告訴你我要出差,可事實上那天我在香港,在家,坐在電腦前,每隔幾分鐘刷新一下FB,一張張看你上傳的婚禮照片。 同樣在FB上,我看到你和你新婚的丈夫,出席了上週末愛爸媽愛我家運動,你拿著一張宣傳單,依偎在你丈夫身邊,笑得那樣開心。真的很般配呢,你們倆。 你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基督徒好友。我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讀過聖經,除了讀書期間對教堂的田野考察之外,我對基督教所有的印象都來自於你。在我初來香港之時,受語言限制與成長背景差異的影響,很少有香港的同學願意主動在課下和我接觸,你是唯一的一個。你耐心的向我介紹校園生活,把課上我未聽明白的內容細細解給我聽。你毫不吝嗇的與我分享你的生活,你的經驗,你的信仰。我很感激可以在那段最孤獨的時候遇見你,令我一度覺得,有信仰的人真的不一樣。因為你,我希望可以站近基督教多一點,因為我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向你那樣好的人。 我以為我們會一直這樣親密無間下去,會聽你的介紹去參加團契,去教堂做禮拜,去接受你的邀請,見證你的受洗和婚禮,甚而有幸,也可以和你一樣,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我以為。 直到2012年初。 一次小聚,我問你是否有興趣一起去看兩個月後的達明一派演唱會。你說不了,因為黃是同性戀。那時他還沒有正式出櫃。我有些奇怪:所以呢?因為他是同性戀,聖經裏明確說了,同性戀是有罪的。我不會再支持他們了。你說。但是同性戀是天生的呀。是嗎?我不知道,反正聖經說的很清楚。同性戀是要下地獄的。 你很快轉移了話題,這段草草結束的談話你大概早不記得了吧。但於我,卻像挨了一記悶棍。我未敢告訴你,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同性戀。所以他們都是有罪嗎?所以是要和他們切割嗎?所以你不會支持他們,如果我繼續和他們做朋友,你也會不再支持我嗎?所以他們是要下地獄,我是要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做個選擇嗎? 可是莎莎,我認識的那些同性戀朋友,都是像你一樣好的人啊。他們很多和你一樣,沉浸在愛情裏。他們提到自己所愛的人時,眼裏閃爍的光芒,和我在你眼中看到的,沒有分別啊。的確,我沒有宗教信仰,可是我有我的價值觀。一個沒有做錯任何事

版畫就是 great many things

2014-5-23 15:40:07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 /林沛鈺 “The word PRINT has only five letters, but it stands for a great many things. Literally, it means anything that is printed and our life is surrounded by a multitude of printed things” 《 A guide to the collecting and care of original prints. Print Council of America, 1965 》 在三藩市 Southern Graphics Counci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4 看到上列文字,“great many things” 這三個字一直在我腦中揮散不去。沒錯,“PRINT” 應該有很多可能性。 我們向別人介紹版畫時,常常會開玩笑說什麼都是版畫啊,報紙不就是平版畫嗎?紙幣其實是凹版畫技法印成等等,反過來想,版畫可以是任何東西嗎?版畫可以是派對嗎?可不受場地拘束嗎?可有新的形態嗎?甚至是發表的工具? 我隨香港版畫工作室參加2014年三月到美國三藩市舉行的 Southern Graphics Counci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4(下稱 SGCI )是一年一度美洲版畫界的盛事。 SGCI 則是北美洲最大的版畫團體,今年已是連續第42年舉辦國際硏討會,是次硏討會名為 “Bridge” ,內容包括講座丶論文發表丶示範丶展覽等等,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作品集發表 (Open Portfolio) 環節,很多的 great many things 在4日的硏討會內發生,好不熱鬧! “Lithopixel Refactory Collective (LRC)” 是一個石版畫示範,在三藩市州立大學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舉行的版畫派對。工作室佈置玩味型格:黑暗環境配上閃爍燈光,強勁重低音音樂,加上運用科技設備 (Digital De

青年反叛的群體對個體化

青年反叛的群體對個體化 前不久,我在博客寫了篇<青年反叛的世代比較> ( http://sktsang.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4.html ),分析1960年代與2010年代的不同型態。 其中關鍵乃二次大戰後富裕嬰兒潮相對於新世紀金融資本主義、人口老化、貧富差距擴大下的社會流動阻塞。 「1960年代的嬰兒膨脹新一代,反叛屬富有式。其後増長提供發洩、昇華和歸納。 2010年代,人口停滯或下降,抗議乃穿破式。含義迥異。抒解通道在那裡?」 反省下,我忽略了若干因素。 金融資本主義加美式挽救QE,史無前例,後果是貧富更為懸殊,改革頗遙。地緣政經變化,地域衝突強化,使列強政權就微觀矛盾缺乏照顧。 連線網絡傳遞憤怨,方便引起青年一輩OWS或自我反擊。 對於某些受害者,這形成精神分裂的虛實「世界」,難分真假。出街上車殺人,那些叫「人」嗎?跟網絡所見的迥異。 就單獨的、或許無端的暴力,大概應該從不同歷史環境而看。台灣、大陸,美國、歐洲….. 太陽底下新事並非太多。社會谮在暴力,宏觀與微觀皆正累積上升。 制度矛盾!希望毋須太多血的清洗。

親子 Happy hour !

2014-5-20 9:00:00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阿悅媽】 又到臨近考試季節,作為阿媽嘅我,都要準備一下幫阿女温書,以望能順利升級。準備温習嘅材料唔難揾,因為坊間的補充練習多的是,網上資料更完備到令自己以為是小學教師預備教材。最難拿捏的,反而是如何做到適可而止? 適可而止,為何重要?除了考試範圍,作為家長,可能又想為細路預備定艱深少少的練習以防萬一,即是一個考試範圍有加冇減機制!時間得咁多,為咗考試,家長可以去得好盡!但係,你個細路係咪都可以去到咁盡呢?所以,適可而止,係作為父母,要提醒和要做得到嘅很重要一點! 我也在學習如何適可而止,初步實踐,是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將心比己(將自己當細路!哈哈)。 作為一個在職家長,因為細路返學嘅時間,基本上同我地返工工時差不多,所以,較容易做到將心比己。 將心比己事例一,我地嘅細路,一放學已經可能要去上興趣班,補習班。如果自己每日放工,趕住上進修課程,開心啲上個興趣班,但係當你一星期五日,每日都要上,俾你上多幾個月,你都想抖吓,走吓堂去個 happy hour 或者去 shopping 吓,輕鬆吓!但係,喺家長嘅嚴密監控下,細路就算病咗冇上堂,都只有補堂,冇得走堂。更可况話想 happy hour 玩吓玩具,睇吓卡通? 將心比己事例二,如果你老公/老婆,叫你上興趣班時(例如學陶瓷,學攝影),要你半年來要交出幾多件作品或者要報比賽以示你有學習成績……咁樣,你仲會有興趣學這個興趣班嗎?但係,細路嘅興趣班,唔知點解,點都會有個比賽,冇比賽都實會有個評核……咁樣,明明有興趣,都變得冇趣啦!我唔反對細路上興趣班,俾佢地試吓,學吓唔同範疇嘅嘢,發掘自己嘅喜好,係好事,不過,點解一定要拿出點成績來?點解一定會有個目標要達到?我哋去進修,去上興趣班,起碼知道自己要上幾耐,自己有得計劃睇到幾時完;但係班細路根本只睇到無窮無盡的補習班,興趣班。興趣,係一件令自己放鬆,享受,投入嘅事,唔一定要有特定目標的。點解大人可以享受興趣,但係細路就要被評核興趣? 攞興趣嚟比賽?諗起都沮喪! 將心比己事例三,星期六,日,我地自己都會諗吓,返咗成個星期工,點都要俾自己抖吓,放鬆吓。但係星期六日,又係細路學習班,興趣班嘅高峰日子……

1970年代初大學生活

1970年代初 大學生活 最近往幾家大學學生餐廳,裝修由現代到豪華,款式很多,收費卻在上升,且看到各類學生會新聞,令我興起懷舊之念。 1970 年代初,港大學生會飯堂白飯和湯都是免費的;小菜也很便宜。我和友人經常步入,白飯加湯和菜肉渣,撈豉油,又一餐。 有次更離譜,午晩如此,中間換人,出出入入,討論從反殖、文革、世界學運、馬克思、到 ( 由泰國激進份子傳來的 ) 捷古華拉。某兩個朋友下午叫了些幾塊錢的東西,都被迅速消化。那天真暢快,特別我分毫未花! 伙計和其他學生都不介意,因見慣了。 我取一點飯和菜 渣,回到學生會辦公室,把籠打開,送給可愛肥白的天竺鼠,它似乎對我微笑,又週圍跑動,卻頗有規律,其後就返籠裡,逗它都無反應。 它的貢獻其實頗大。一次學生會 Council 會議,悶到廢,有代表竟然用 Senkaku Islands 來指釣魚台,某旁聽者大聲說句粗口然後離場。 我到小房間把 天竺鼠拿起,放它在 會議室。它竟到處搔 擾,大部分議員覺得有趣而非討厭,但主席瞪我一眼,繼後故事毋須詳細。 水街,潮州打冷,斜路大排檔。當然要付錢,但不貴,就大吃大喝(啤洒),最喜歡鵝片、豆干、墨魚、和蚝仔粥。 1973 年我當學生會內務副會長,任務繁重,又無現代科技。發通告和文件只能以臘紙手寫,錯字在上面塗臘,然後告訴員工去印,投稿《學苑》,中文手寫,英文用打字機。各個由學生會資助的會社有些不生性,調查亦煩我。 同時,我不守內務「正業」,青年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社會派」對「國粹派」之爭冒起,經常出外開會和參與示威,索性買個睡袋,帶備清潔用品,需要時在學生會 Council Chamber 過夜,少不了找 天竺鼠陪伴。 當年學生會會長延學一年,自動批准。兩個副會長上任初已提出申請;考試前個多月才接通知不准。我修哲學及政治,上課極少,曾被其中一位哲學系講師寫信問我仍否在世,我禮貌地出現約半分鐘,幾乎想說並非來自天堂。 怎樣處理?除找同學拿沒大用的筆記,就到圖書館看些兩三年內無借紀錄的書本,自由綜合,策略性地「新穎」,「標奇」。 結果,竟然拿了 Second Class A Honours degree 。我步往政治系辦公室外邊看成績,巧遇系主任,英國人但國際 ( 特別非洲 ) 經驗豐富。他對我微笑:” Mr. Tsang, you should have sc

致吳克儉局長的信:有關佔中事宜

2014-5-16 16:42:45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文:葉問】 作者按:教育局電子郵箱: edbcomp@edb.govhk 親愛的吳克儉局長你好: 我是XXX中學XXX年級學生XXX。 局長昨天的言論令我寢食難安, 故今天特去信給尊貴的局長你, 以解煩憂。 通識教育的今日香港單元內, 有涉及公民參與的議題。 老師教我們應該在能力範圍內多參與政策討論和研究, 就政府的諮詢文件多發表意見。 也有教我們一些外國的公民參與的例子, 其中有包括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的公民抗命故事, 令我印象深刻, 也讓我知道面對不合理或違反人權的事時應當如何自處。 如今香港面對政改諮詢, 老師教我們要清楚檢視現行各大政改方案的利弊, 我們才發現大部份方案, 尤其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認為合格的方案, 皆違反了世界人權宣言中第二十一條的人人擁有平等選舉權, 包括提名權, 參選權, 及投票權。 這些方案讓少數特權階級, 按他們自身的利益去決定了香港的命運, 我認為這並不是普及而平等的選舉。 眾多方案中, 我認為現在行之有效的區議會及立法會的選舉辦法, 即公民提名, 是最平等且具廣泛代表性的選擇辦法。 既然香港已有選舉是以公民提名的方式進行, 我不明白為何這是激進而且勞民傷財的方法。 我未夠18歲, 我沒有投票權, 但並不代表我沒有自由意志及判斷是非的能力。 如果到最後真的要靠佔中, 政府才會「俾條路來行下」接受公民提名, 我一定會參與佔領中環運動。 這不是為私的, 搶劫強姦的那種犯法, 而是為公的, 爭取基本人權, 挑戰惡法的公民抗命。 局長你說佔中不可能不犯法, 又有團體說老師如果知道學生佔中而不阻止亦應負上責任, 要被檢控或撤銷教學資格。 奈何在你說這番說話之前, 老師已教完今日香港這部份。 根據你的邏輯, 我們的老師可能已教唆我們參與佔領中環。 為免陷我們的老師於不義, 我現在先讓你知道我會積極考慮參與佔中, 希望你能動員積極阻止我參與犯法行為, 不要把責任放到我們的老師身上。 如果你沒有成功阻止我的話, 也請你負責任地辭官歸故里。 此致 XX中學學生 XXX敬上 p.s. 佔中是和平抗命, 拜託局長你要求警察不要使用暴力, 就沒人會流血受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