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3的文章

一位作家之死

2013-2-6 10:34:16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sinaweibo Share on email 作者:曼悅,一位戀上文學的學院講師,成長於檳榔嶼,現居於吉隆坡。   香港作家也斯 (梁秉鈞) 於2013年1月5日在香港病逝。當他的死訊在兩天後向外公佈時,香港文學界及學術界 (梁生前也在嶺南大學任職教授)也都及時的紛紛向也斯家人致意,並悼念作家的離世。這是一位成長於香港舊時代的寫作人,他也是那個舊時代忠心勤勉的記錄者、闡述者、體驗者,透過他的文字,無論是詩抑或是小說,都以個人的視野將那個殖民的年代、那個自我身份定位存在著張力的年歲,經過時代的提煉和個人經歷的沉澱而將之呈現出來。 可以說,也斯的辭世也意味著一位“老”香港的文字記憶者的道別。香港媒體在簡單扼要的關於作家本人一生的寫作經歷的概述裡都蘊涵了這一層的意思。其他一些香港作家也都在他們各自的紀念專文中緬懷也斯在他終其一生的寫作生涯裡如何在文字上與老香港的年代產生交集。 那麼一位作家之死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者更仔細的說,一位小說家之死究竟在文字創作意象的層面上意味著什麼?就文學創作的層面來說,這些作品終於因著創作之源即作者本身的消逝而在精神意義上達致完成 (accomplished)。它也從此在閱讀經歷上只存在讀者那一方面的解讀或詮釋,不會再有作者修改文本的問題和可能性。當然,就一般對“遺產”(legacy) 一詞的了解來說,作家離世後也從此遺留下他/她的作品給這個世界,而人們或社會從此都可以藉著這些作品來感念、緬懷該位作家。這樣子的遺產可以是跨時代的,它也是跨越歷史脈絡的,儘管作品創作於作者所處當下獨特的時空條件裡,但作品本身的實質影響力卻可以超越作家本身的壽命。 也斯的去世讓我聯想到這幾年裡關於另外兩位作家之死的事件。一就是索忍尼辛 (Aleksandr Solzhenitsyn) 的死,這位“俄羅斯的良心”在蘇聯解體後回歸故土定居十餘年,於2008年病逝。俄羅斯在當時為他舉行莊嚴隆重的東正教儀式葬禮,成了舉國上下和國際的焦點。葬禮本身也表現出俄羅斯對這位大半生飽經患難的老作家的敬重。索忍尼辛終其一生竭力地以他最犀利和讓腐敗政權最膽戰心驚的武器——文字來對抗斯大林政權和它其下的勞役集中營體制。他或運用小說創作的形式,或採用紀實的手法,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