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4的文章

澳門,用事例嚇死你(下)(2014/02/01 )

前言 上篇「 澳門,用事例嚇死你 (上)」刊出以後,引起了一些爭議,我想,在繼續舉出事例前,我有責任作出一些澄清。 先是文章配圖和圖片說明一事,我是先寫好文章和圖片說明,但在選相時被該圖片的震撼度所「吸引」,選了該相後忘記將說明改正,這點固然是我的疏忽,會加多留意。但如果因為此事而引來各位對我是否澳門人身份的質疑,就是我必須澄清,也不能退讓的一點。假若配圖令文章「未見官先打八十」,我也懇請各位在「鬧爆」圖片的同時,也花一點時間去讀一下拙作,裏面的事例你或許不同意,卻都是我在澳門的所見所聞,歡迎各路英雄拿出理據來討論、指正,只是「看圖作文」這指控太嚴重,我等爬格子動物不敢,亦絕不會觸碰。 還有一些堅信澳門今天是安居樂業、太平盛世的朋友,我尊重你的想法,但同時亦希望你們能接納一些不是唱好的聲音,因為我始終相信《天與地》中所言,「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句話;而是一百個人說不同的話之餘,懂得互相尊重。」所以,存在差異看法時,需要的是理性討論,而非一面倒的鬥垮鬥臭,否則澳門成了一個只容得下單一聲音時,才是最嚇死人的事。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作者,我必須先預告一下,下面的文字都與前一篇文章一樣,是在你們眼中看來的美好今天中挑雞蛋,是「唱衰澳門」的,假若你因為(上)篇而大動肝火,我建議你最好別看下去,人生苦短,花時間去做你認為重要的事吧!為了看我文章而後又要大動肝火,真的,不值得啊! 回應的話說完,是時候延續上篇的內容,繼交通和飲食之後,這次想說說其他嚇死你事例。 住不「喜」 早前,美國物業顧問行 Demographia 發表報告,指出香港為全球最難置業的城市。而關於上車之難,我相信澳門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會很有共鳴。 買樓難在澳門早己不是甚麼新鮮事,在賭業帶旺下,澳門人的收入雖普遍提升,但相比因為外資湧入而瘋狂飆升的樓價,依然差一大截,造成了澳門人今天「望樓興歎」的情況,單用文字似来不能說明問題,謹借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於 2013 年 12 月 12 日發表的「房屋政策 – 『澳人澳地』」報告中頁 132 中的數字來代我說話︰ 由此可見,澳門人的收入縱有增長,但與樓價的升幅相比,顯然只是杯水車薪。而觀乎整個市場的發展狀況,因為澳門本身的物價升幅以及外資投入而引起樓價的強大升幅,固然是年輕人不能買樓的原因,但除此以外,地產商為滿足外來的強大消費力而「努力」推出貴價樓盤,令市面

先別管減肥!養成一生都能「瘦」的習慣吧!(下)飲食篇

photo by Sidney 「 先別管減肥!養成一生都能「瘦」的習慣吧!(上)身體篇 」我們提到與身體相關的瘦習慣,而這篇呢,就會來談談飲食上能幫助你瘦與健康的習慣。 接下來提到飲食概念,相信會有一些會挑戰你既有的認知,但它們都是有相應的研究與資料來支持的喔,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知識吧! 問題1:不碰油,體脂肪就不會增加了 這是錯的, 日經ヘルス 的讀者正確率是 100%。 photo by Sidney 關於此日本讀者們的觀念都很好,不過這樣的問題在我的經驗裡,有不少人都認為吃下去的油會直接變成體內的油,也因為如此有些人對「不吃油」展現出異常偏執的行為,像是炒的菜要先過水把油洗去,或是只吃燙青菜什麼都不油都不加。 然而,實際會增加體脂肪的原因是糖攝取太多啦,當你攝取的糖超過一日總能量需求時,那些來自於糖的能量就會變成脂肪存起來。當然油脂吃太多也會反應到體脂肪上。過份不攝取油脂的話,除了影響全身生理功能的正常外,也會讓你的肌膚看起來沒氣色。 這邊所指的糖是來自於全穀類食物、精緻含糖食物、含糖飲料…等食物,看到這裡或許你會直覺地認為那就不要吃澱粉食物與甜食就好,也確實有這樣不吃澱粉的減肥法出現。但這並不是個好方法,一來這種極端的招數不是一般正常人吃的飲食組合,我們並沒有辦法長期遵循;再者,攝取適當的含糖食物對穩定情緒有幫助,同時也對日常生活與記憶所必須的。 那麼該怎麼降體脂肪呢? 用增加活動來增加肌肉量,讓身體維持叫高的基礎代謝率;均衡飲食,不管是油還是含糖的食物以及其它富含營養素的食物都要吃。 問題2:蔬菜與水果要生吃才能獲得完整的營養 這是錯的,讀者回答正確率 100%。 「蔬菜不能過度烹調,否則維生素 C 會流失」這句話你是否聽過呢? photo by Sidney 然而實際上這句話不是那麼地正確,嚴格來說是維生素 C 是水溶性維生素,很容易在烹調的過成中流到湯汁裡(尤其是有大量液體的料理),而食物本身維生素 C 的含量就會變少,加熱本身並不會破壞它的,氧化才會。舉例來說,炒苦瓜剛吵好的時候, 苦瓜維生素C 的含量與生的時候差不多 ;而燙綠色花椰菜,花椰菜維生素C 的含量不到生的一半。 (資料來源: 日本五訂増補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 ,看了得不佩服日本的食品資料庫,居然連烹調後的食物營養成份也有分析呀…) 問題3:肌膚鬆垮和骨頭老化與糖吃太

先別管減肥!養成一生都能「瘦」的習慣吧!(上)身體篇

日經ヘルス 是一本我滿喜歡的日文健康雜誌,裡面總是有個豐富內容、優雅的排版以及各種健康食譜,因此經常翻閱此雜誌吸收新的知識。 2014 年二月號的主題是「不要成為鬆垮的女人!養成一生都能瘦的習慣」,裡面提到的飲食與生活觀念都相當值得我們認識,而日經ヘルス也募集一些讀者,調查一些她們對這些觀念的認知是否正確。 此文章會分為上與下篇,上篇講的是身體健康觀念;下篇則是飲食觀念。    身體健康篇 問題 1:體內脂肪細胞的數目從小時候就固定了,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這是錯的,讀者回答正確率是 11%。 以前的教科書有提到人的脂肪細胞一輩子有三次的增加機會,分別是胎兒、剛出生一年以及青春期,不過實際上是只要一直吃的話,脂肪細胞還是會越長越多的。   問題 2:不太活動的話,你的肉就會變成充滿油脂的霜降肉 這是對的,讀者回答正確率是 66.7%。 霜降牛肉 photo via Sidney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肌肉會越來越少,但如果都不太活動的話,肌肉量也會越來越少。少掉的肌肉空隙由脂肪填充,就跟霜降肉一樣,整片肉佈滿了油花,可口的呢!   問題 3:駝背不僅影響你的體態,還會讓你的臉變得鬆垮 這是對的,而讀者回答正確率高達 100%。 我們的臉部肌理變化跟姿勢有很大的關係。一旦你習慣駝背的話,由於頸背肌肉牽引的關係,你的臉會看起來較為鬆垮。   問題 4:「爬樓梯消耗 1 大卡」與「少吃 1 大卡」,這兩種都有減肥的效果 這是錯的,讀者回答正確率是 77.8%。 大部分的人應該也跟這些讀這們一樣「不都是少掉 1 大卡嗎?」 減肥的較果當然是一樣的。我想這也許是很多人想要減重的時候,總是忽略增加活動量,僅用少吃來執行減重計畫的原因之一吧。 少吃帶來的能量缺乏,身體會分解肌肉來補缺少的能量;而靠活動減少的熱量則能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增加基礎代謝率。也就是說,如果減重計畫裡面沒有包含增加活動量的規劃,很可能會讓你因為肌肉量減少,基礎代謝率下降而使得減重結果不理想,甚至是失敗。   問題 5:不持續運動 20 分鐘以上就沒有瘦身的效果 這是錯的,讀者回答正確率是 66.7%。 或許你曾經聽「運動要做有氧運動,運動超過 20 分鐘以後就會開始燃燒脂肪」,但實際上我們身體在能量利用上並不非如此,不管你運動的時間有多久,糖與脂肪都是會被身體用來產生能量的。而所謂運動 20

有一種溫暖,叫文字關懷:【回看也斯】

對於不在香港長大,從未接觸過也斯的我而言,本來擔心不知該如何從他的《鴛鴦》、《樓梯街》、《中午在側魚涌》里找到關聯和共鳴。但當我在展覽《游 —— 也斯的旅程》中看到作品《馬蒂斯旺斯教堂》時,我知道我的顧慮是多麼多餘和愚蠢。 馬蒂斯旺斯教堂 2006 , 2012 一切到了最後可以如此簡約 任天氣作主 陽光走它走慣的路 帶來四時不同的色彩 在不可逆轉的生命過程里 也總有柔美的事物 你可以比梨子更綠 比南瓜更多橘色 如今賞儘生命的盛宴 但見: 母親。嬰兒 天空 雲朵 一個穿僧袍的 葉子 花朵 生命的樹 我們坐在這兒 看著從玻璃傳來光影變化 不同的顏色 在我們的臉上變明變暗 每個人都可以 懷抱希望 我還清楚地記得在展覽中,詩句下西雅的攝影作品裏教堂的角度和構圖,清楚記得耳機里那個磁性又溫柔的朗誦聲音。那一刻,我潸然淚下,就像我第一次在屏幕前看到馬蒂斯旺斯教堂時那般感動。詩作的第一句“一切到了最後可以如此簡約”就把我的心抓住了。教堂是現代藝術大師馬蒂斯在生命的最後竭盡他最大的努力建造的,設計風格拋棄了他以往野獸派的強烈和粗狂,用簡單的線條和顏色呈現一種難得的平靜。 2012 年也斯重新修改過此詩,那是他去世的前一年。想必那時的也斯,也與馬蒂斯有著一樣的平靜,并希望通過作品來傳達最後的溫暖,那是綠色的葉子,綻放的花,蓬勃的樹,每一個人心中的希望。 詩作是安排在展覽八大主題中的最後一部分“頌詩”。早在去年在策展人何慶基老師的課上,就聽他提及這個展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也斯這個名字。我還記得當時老師給我們說的時候,聲音還是哽咽的。展覽基本架構的八個主題是也斯太太選定的,主題的排序也非常巧妙。從“形象香港”開始,從最接近香港人的内容開始呈現,層次豐富又分明,到最後以“頌詩”為結束,把視野從香港本土拉闊到關於生命的,世間的所有美好,「頌是對當世素質的肯定」 ( < 關於頌詩 > , 1995 )。 在這個蜂蝶亂飛的世界,我們更需要柔軟鮮明的事物。無疑, < 給苦瓜的頌詩 > 是廣受喜愛的一首作品。而展覽中有意思的是也斯的女兒梁安文受 < 給苦瓜的頌詩 > 和 < 帶一枚苦瓜旅行 > 啓發創作的一件互動裝置《苦瓜明白的》。觀衆可以根據自己的煩惱程度選擇不同深淺的便簽紙,寫上自己的煩惱放進苦瓜的空筒子裏。就連操作指示也和也斯的文字一般溫暖:「

看手機就能知道寶寶的脈搏

圖片來源: Qwlet 官網 健康穿戴裝置不是大人的專利,現在也有嬰兒用的了喔。 Owlet 是一種專門為嬰兒打造的穿戴裝置(襪子),只要穿著,你就能藉由智慧型手機或是電腦知道寶寶的脈搏、血氧量、體溫以及翻身警告。對於嬰兒的照顧者來說,我想翻身警告是個相當棒的功能吧! Owlet 的應用 透過藍牙 4.0 傳給你的智慧型手機,如果你的手機不支援此規格的藍牙傳輸的話,它也付給你一個 USB 的接受器,插在電腦上,就能透過電腦來接收 Owlet 的資料,並從螢幕觀看。 若你處在 wifi 的環境,經過設定後,監測到的資訊能夠傳到雲端裡,你就能從其他的裝置或電腦查看。當你帶寶寶去看醫生的時候,就能很方便地把寶寶最近的數據提供給醫生,對於醫師的診斷或許會有所幫助。 來看看影片的介紹吧~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5YDBp63uk]

MaD觸動我的兩三刻

我懷著對今年 MaD 主題「第五方向」的疑問,走進葵青劇院。 第五方向,流向水,無為而無不為 「但凡觸動靈魂的,都是藝術。( Anyone, anything, any form that touches souls is art. )」程理高在多角對談「廣義藝術( An expanded concept of Art )」開場便說。不難發現,講座中四位講者講述的自身經驗都是關於社區或是社群藝術( Community Art ) : 程里高成立組織 Music is Free Foundation ,零八年至今持續探訪四川地震災區學生,利用音樂的力量聯結一顆顆原本悲痛破碎的弱小心靈; Dian HERDIANY 開辦電影製作工作坊等,鼓勵印尼當地青年紀錄切身生活和社會,激發個體對於社會改變的思考和行動;日本藝術家小川哲生在短短 15 分鐘里完成了一場 performance 式演講,他過著寄居生活抗議固有的社會模式,在帳幕村開設以物易物咖啡店關注無家者生存狀態;吳瑪 悧則利用藝術推動臺灣本土的婦女運動及鄉村環境行動等。除了程理高,其他講者都沒有直接講述他們對於藝術定義的觀點,而我在聽後的唯一感受卻是,藝術的定義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懷和行動。就像活動主題想突出的“上善若水”,水的流動,水的柔軟,水的剛強,水能滋養萬物的力量。 第五方向,回歸土地,廢墟里栽花 緊接的閉幕嘉賓是中國內地公共知識分子劉瑜和號外主編張鐵志討論「公民態度」。公民態度是什麽?劉瑜博士這麼說:「責任感 X 行動力 X 理性,一個人也能成為一隻隊伍。」最後的問答環節,一位內地朋友提問說:「這幾天 MaD 認識了很多不同地方的朋友,發現內地的想到香港,香港的想到臺灣,臺灣的想到外國。爲什麽我們都希望去別的地方(追求更好的公民社會),而不選擇留在自己的城市?」張鐵志最後的回應十分精彩:「其他更民主自由的國家像加拿大、紐西蘭等,那些都是他們國家上一代人努力爭取的結果。我們不應該只想一味去享受別的國家上一代人的努力結晶,而其實應該留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或是城市,為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的人努力爭取,創作改變( make a difference )。」那一刻全場拍掌,備受鼓舞。頓時,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幸好 燈光暗下,緊接閉幕演出。 因為那一刻想起了我惦記的家鄉,淚流不止。希望回到那片我熱愛的土

為甚麼卡通人物不能改變?

  近日一張小丸子換新髮型的圖片流出,繼而在網上被瘋狂轉載,看著小丸子那維持了二十多年的招牌鋸齒瀏海髮型變成「飯碗頭」,網民反應嘩然,稱讚可愛的固然有之,但高呼不習慣的也大有人在,而且更以後者的比數為多。據知,後來電視台順應民意,於新一集中恢復小丸子的本來面貌。 其實,假若你夠細心,不難發現這次小丸子「被剪髮」並不是個別事件,類似的還有叮噹在1997年「被改名」為多啦a夢,亦有流傳小新已經長大等等,你會發現,原來陪伴過幾代人成長的卡通人物已經慢慢地變了,確實令人惋惜。但從每次卡通人物要改變時所引起的強烈迴響,其實也可以延伸出一些訊息。 網上流傳圖片,會乖乖做功課的小新,果真是大個仔了。 由他們代替我們,不要變 作為系統化的文化產業,卡通片固然與消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裏所指的消費,既是指由電視劇集、電影、甚或加上漫畫以及一系列週邊產品的行銷外,亦是指接收者在觀看過程中對內容以及當中意符的消費,撇除角色中所潛含的權力、性別、種族等意識不計,我認為大多數卡通人物中都分享著這幾種特質︰頭大身細、不會長大、絕少接觸死亡、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邪不能勝正的,這些設定,絕非偶然或巧合,反是創作者有意為之。 將卡通人物設計成頭大身細,除了與人腦中的梭狀迴是形體判別區,會對圓形的東西較有安全感外,更是因為這種設計比較接近小孩和嬰兒的身體比例,加上卡通片中的人物不會長大、不會老病死亡等,其實都是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理想的生活場景,讓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逃離令人疲憊乏力的現實,躲進夢一般的國度,抽一口精神鴉片。這種對於文化產業的利用,其實並不單單限於卡通片,出現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超人和蜘蛛俠等超級英雄,就正正是因為當時的美國正面臨大蕭條,需要一個英雄人物形象用作投射慾望,只是卡通片所提供的,是另一種的投射空間。 就如《蠟筆小新》的作者臼井儀人也曾表示,自己創作小新時,是帶有自己的慾望投射的,希望借由這個五歲小男孩來做一些三四十歲壓力沉重的日本男人所不能做的事,更會因為「他只有五歲」而不斷獲得身邊人原諒。那我們就明白,連創作者也尚且如此,那麼我們把慾望投射在卡通片之內,也自然來得更順理成章。 而且,當你慢慢長大,開始為工作、為戀愛、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當你放眼社會,看見我們的城市有一個罵不走的特首,有一條聽不到廣東話的廣東道,有一隻會摧毀新聞自主、言論自由的無形之手……這個時候

「隧道修來不是給人走的嗎?」

今日看到蘋果日報的新聞 , 早前一名内地自由行旅客步行入紅隧 , 職員發現后立刻用巡邏車將該旅客送往檢查站 , 並報警安排檢控 . 根據法例 , 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徒步進入任何隧道區 , 一經定罪最高罰款 5000 元及監禁 6 個月 . 新聞登上了「香港公路奇觀」 Facebook 專頁,引起網民熱烈討論,笑稱其真正「行紅隧」。想起聼過的一個雄仔叔叔講的故事,紅隧剛修好的時候,就有行人走進去企圖過海,工作人員立即阻止,行人困惑地反問:「隧道修來不是給人走的嗎?」 現在的我們看了會覺得很好笑,因爲現在的隧道,公路很多都是修給車走的。我們根本沒有行走過海的權利或是資格。之前在内地南方都市報實習的時候,就採訪過一個内地學生騎行過吐露港公路被警察接送離開的新聞,當時正值自由行政策放寬,香港媒體一律把矛頭指向中港矛盾。 可明明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道路的交通條例對於人使用的合理與否,乃至社會規範對於人性自由的約束和限制。

最好的社區藝術

每次經過 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旁邊的肥仔哥車仔面鋪,我都忍不住多看那幅裱好的掛畫幾眼。那是駐 JCCAC 的藝術家魚王(陳發興) 2009 年特地畫給肥哥(面鋪老闆)的作品,寫著「名利雙收 魚獲至寶」。雖是一幅即興作品,但是肥哥特地請人用畫框裱起來掛在店裡做招牌,這麼多年來一直敝帚自珍。肥哥說,從藝術家們開始進駐 JCCAC 時就熟絡起來,一起聊天喝酒,上去藝術家的工作室參觀。 我們時常談「社區藝術」,在我看來,這就是一件最好的社區藝術品。藝術家和社區對象長期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基礎。藝術作品沒有功利目的,在地創作並且接地氣。而社區對象喜歡并珍惜作品,作品能真正與社區環境融為一體,並非一次性的突兀介入。看著魚王的作品掛在麵店里,一點也不覺得格格不入,反而倍感親切和有趣。肥哥說,那時魚王就在面鋪旁邊的冷氣房即席揮毫,作品下面仍貼著幾張當時現場的照片。 09 年時的魚王和肥哥笑得那麼燦爛,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多少留下了些痕跡,但掛在牆上的作品卻日久彌新。 如果一定要套用「社區藝術」的概念,我不得不說魚王無疑是位高明的社區藝術工作者。肥哥說,在石硤尾白田街一帶不少店鋪都流落了魚王的作品。我特別喜歡「流落」一詞,有種古代皇朝的稀世珍寶後來流落民間的意味。在肥哥車仔面旁邊拐角的點心店食德好門口,也貼著魚王用紅紙寫的招牌:「食在食德好 一世唔使補」。雖然牌子已褪色,但店家還一直掛著,特別醒目。業界時常提倡最理想的社區藝術應該是 ”organic( 有機 )” 的,我想這些正正就是最 organic ,最天然和自發的狀態。 想起上週末參加油麻地活化廳藝術 / 行動者駐場計劃 2013 年簡報講座,其中李俊峰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如果談社區藝術)回到藝術的功能性問題上,那其最有意義的便是其最無意義的一面。」因為顯然地,這些社區藝術計劃或是社區藝術作品,已經遠遠擴大或是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定義和概念,拉闊了我們對於藝術文化的理解和想像。一件好的社區藝術作品,已經不能用技巧,構圖,美感等傳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應該更多地去考量作品包含的藝術家與社區的聯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過程。而這時候,最後的創作作品往往與傳統的精緻藝術品大相徑庭。 李俊峰說,在社區藝術實踐中,最關鍵的是創造「靈」,去堅守一些重要的價值。而現代社會或是市場經濟,就是企圖抹殺這些「靈」。灣仔

朋友會影響你對食物的選擇

當你與一群好友們聚餐時,你是否有過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後點跟同伴們類似的食物呢? 如果有,請不要覺得自己奇怪,因為根據一份新的研究發現…會這麼做的人其實還滿常見的。 過去就有「社會規範會決定人們飲食行為」的假設,這篇發表在營養飲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上的回顧研究就是想確認這個假設是不是真的。結果發現同儕的影響,確實會左右你對食物的選擇,還有吃下肚子的份量。比如說你本來是小鳥胃,但認識了一群大胃王,為了維持這段得來不易的友誼,你的食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強大起來! 該研究的研究者分析了 15 篇發表在不同期刊上的研究。當中有 8 篇分析人們在食物的選擇上如何被飲食規範給影響;另外 7 篇則把重點放在處於這些規則下的人們會如何去選擇食物。 當你告訴參與研究的人說其他的人在吃低卡路里或是高卡路里飲食時,他們會傾向選擇跟其他人一樣的食物。此外,這份回顧研究也揭露出同儕之間如何影響彼此對食物的選擇。 研究發現人們對食物的選擇顯然會受他們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影響,而這個影響甚至在當事人沒有察覺下發揮作用,即使他們獨自吃飯亦然。 所以呢!從這個研究裡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人們的飲食選擇不僅會被他人影響,他人也有可能受到我們的飲食行為而有所變化。當我們從自身去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漸漸地影響周遭人們的飲食行為,讓大家都吃得健康一點。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Peer Pressure May Influence Your Food Choices 文獻出處: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news release, Dec. 30, 2013 整理編譯:Si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