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1的文章

中大研究︰副學位優勢勝預科

星島日報 F02 | 星島教育 2011-08-19 中大研究︰副學位優勢勝預科 針對近年有調查指副學位課程畢業生失業率高和工資低,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早前以政府統計處的資料,研究九六年、○一年及○六年中學後非學位畢業生的就業和工資水平,發現副學位畢業生的平均工資,較中七畢業生高一成五至四成。 平均工資較高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學院教授鍾宇平稱,研究反映中學教育普及後,學生須向高等教育多走一步,才能有發展空間。 中大教育學院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鍾宇平稱,「中學後非學位教育之經濟回報」的研究,是利用政府統計處提供人口調查數據而進行。至於「中學後非學位教育」是指包括各類文憑、高級文憑和副學士等課程,這類課程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平均每年學費需四至五萬元,因此不少人批評這類教育「投資大、回報少」。 研究結果發現,九六至○六年這十年間,本地教育回報率持續上升,從百分之九點八升至百分之十二點四。副學位畢業生在工資和就業情況方面,相對中七畢業生更佔有優勢,擁有副學位的畢業生在平均工資上,便對中七畢業生高一成五至四成,失業率也較中七畢業生低。 須走向高等教育 鍾宇平指,副學位畢業生的優勢反映中學教育普及後,須向高等教育多走一步,再向前發展。他說,「開辦副學位課程可符合不同類型的需要,對回應經濟發展的靈活性較大,發展空間寬闊。」研究亦有探討副學位課程不同類別的工資轉變,發現培訓通用能力和工業技術的課程回報相當高。鍾宇平表示,希望未來的副學位課程可隨香港多變的經濟體系,培訓出更多人才。記者鍾碧琪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