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爸爸,你聽到嗎?

2013-4-8 9:14:05

【作者:余愚】

還記得那天黃昏,城門河畔華燈初起,我們漫步穿過瀝源橋,駐足在中央公園附近的河邊。你訴說著過去,那是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河邊清風吹來,在暗黃的路燈下,我看著你眼角如路軋般的魚尾紋,禁不住問了一句:「爸,這二十年是你人生的黃金二十年,你後悔嗎?」。你沒有回頭,依然望著河上的波光,隔了半晌,一如往常般微笑地說:「我問心無愧。」這一句擧重若輕的話當中不知包含了多少的淚水和傷痕,我又如何能不理解呢?人生路上有許多重要的選擇,特別是當你站在那個身不由己的大時代十字路口,要能做到「問心無愧」談何容易。看著你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宋詞的一句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猶在堪驚」。

你是六十年代成長的海外華僑,正如從未離開過印尼的二伯父說過「海外華人就像遊子,飄來蕩去,不知家在何處。」你們那一代年青人對於祖國充滿了遊子歸家的期盼,更何況你們是圍讀《紅岩》長大的一群,滿懷熱情欲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一九六六年,印尼政府拒共排華,你作為華僑中學學生會會長帶領華人學生走上街頭保護僑民,保衛國旗。學生運動遭軍警鎮壓,你因而被捕入獄,在獄中遭虐打而不屈。同年被逐乘船歸國。我常想像廿歲出頭的你當年抵達祖國的港口時,是如何受到英雄式的歡迎:紅旗鋪天蓋地,口號震耳欲聾。是的,迎接你回來的正是那一個瘋狂的年代。

國家的宣傳機器把你們捧成了「民族英雄」:報章廣播、首長接見、巡迴演講接踵而來。。。那一刻面對成千上萬的群眾,不知道你是否有飄飄然的感覺。而八年後當你因為「政治問題」被夙夜軟禁、批鬥、交待情況、寫報告的時候又是否感覺從天堂直墮入地獄?在眾多强加於你的罪名中理所當然地你也被扣上了「不愛國」的帽子。「愛國」、「愛國」,這一個本應在文學詩篇才出現的字眼,一旦沾上政治的色彩,便成了排除異己、整肅政敵的工具。在這一片土地上,因「愛國」之名而深受其害的不知凡幾,上至國家主席,下至販夫走卒。而今天當我看到香港的某些政治人物鸚鵡學舌,口口聲聲「愛國愛港」時,心中不禁昇起了一種滑稽的感覺。

你告訴我你考慮過自殺。那天晚上被囚禁在隔壁辦公室和你一同從印尼回來的「戰友」從三樓一躍而下。他是你們當中最年輕的一位,去世的時候才廿五歲。在你們那一代的父母輩有很多是支持國民黨的所謂民國正統,而你們這些新一代則擁抱了「最潮」的共產主義思想。不少的年輕人為了理想,與父母反目,離家回國。拋棄了家庭的他們最難以承受的就是國家反過來離棄了他們。多年後我在你的葬禮上便說過白樺的一句話:「我愛祖國,可是祖國愛我嗎?」。

你看著躺在血泊中一動不動的「戰友」,心裡有股衝動隨他而去。就在那一刻,你想起了剛出世的我,也為了証明自己沒有錯,咬一咬牙強忍了過來。後來証明要活下去所需的勇氣其實更大,要面對的屈辱非常人可以承受。作為精通中、英、印尼文的大學生,作為滿懷壯志的國家干部,你被下放到農村養豬、淘沙。負責監管你的村干部在冬天接近零下的溫度故意不提供熱水給你,你一邊用冷水洗浴,一邊高聲唱歌振奮意志。回城後你被分配到工廠投閒置散,從前門庭若市來拜訪的朋友相見如同陌路。而最最傷透你心的莫過於當時三歲的我竟也被旁人教導,舉起手來要「打倒」自己的父親。這一切一切的磨難你到底是怎樣熬過來的呢?去年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的國民教育,有些朋友不以為然,認為只是一個小小的學科,並未動搖到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他們也許不知道這是一個危險的滑坡,教育無小事,今天我們的教育可以不問理性,或是宣揚「愛國」有一套既定標準的話,明天我們就會有政權以「愛國」之名設置言論的禁區,從而制造寒蟬效應,進而打擊異己。

一九八七年舉家「去國」來港,剛好距你回國的日子整整二十年,你人生的黃金廿年。當年和你一起乘渡輪回國的那一群「戰友」,除了自殺的那一位,全數離開了祖國。這一條軌跡是一條典型的近代華僑移民路線:一批又一批從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地自發回國的青年和知識分子,懷抱著理想和強國之夢散落在窮鄉僻壤、大城小巷。然後他們陸續地發覺在崇高的口號,義正辭嚴的標語背後盡是骯髒的權力鬥爭,陰暗的人性墮落。他們火紅的理想從此幻滅 (Disillusion)。然後又是一批批的歸國華僑離開了傷心地,來到了英治的香港。

知道嗎?在香港你說過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你拿著「加人工」的信封興奮地跟我說:「原來努力工作是可以有回報的!」是的,你很努力,從一個旅行社的普通職員做起,一直做到部門經理。可是這一句我們認為再稀疏平常不過的道理,竟然予你是個莫大的「發現」。原來所謂社會公平並非必然。

你已經離開我們十九年了,在這十九年間,香港經歷了不少紛紛擾擾。有些朋友以為我仇恨共產黨,我並不仇恨任何人。我深惡痛絕的是專制思想的病毒在我們這個民族身上揮散不去。百年來,崇高的思想口號不知凡幾,可實踐起來卻還是專權壟斷的王朝心態。人們追求的不是公平參政議政的權力和自由,不是關注如何平衡權力、監督權力的制度建設,不是發展推廣現代公民的維權意識和義務,而是繼續期待「強國」的泡沫夢幻,以及一個又一個的清天大老爺。

還有的朋友說,你說的都是歷史了,我們要放眼將來。可是當歷史的教訓一度又一度被曲解、被掩蓋、被遺忘的時候,那麼歷史還不是歷史。今天我發現香港的不少的朋友對於民主自由的認知淺薄,亦談不上熱衷追求,甚至對內地因經濟起飛而宣稱的中國模式存有幻想。我明白箇中的原由,爭取自由民主的政治權力並沒有實質的即時利益,它們只在你的利益受到侵奪時才顯現其價值所在,情況就好像你重來不曾跪著,你永遠不會明白重新站起來那一種喜悅和滿足。民主正正就是這一種自我尊嚴的體現,亦是現代公民社會的堅實基石。內地微博廣傳的一句話說的好:「没有人權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對權力的監督,没有監督就没有獨立的司法,没有法治就没有違約的成本,没有成本就没有自覺的社會責任,没有責任就没有契約與誠信精神,没有誠信精神就没有人與人交往的生存環境。 」

人生匆匆,何其短暫,二十多年的歲月竟如那夜的月色,如夢如幻。今夜想必美麗的城門河上依然波光麟麟,可你的背影,你的嘆息,你的微笑卻已流去無聲。我無法看透生死的帷幕,追尋你的身影。唯一夢見你已是多年前的事了,你在夢中伏臥熟睡,我像個小孩緊緊地抱著你,趴在你的背上一臉安然。醒來時,枕巾盡濕。

還有還有,你的小孫子已經一歲多了,性格倔強如我,希望他長大後正直堅毅如你。

原文刊於:
http://flyingyoung2011.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6.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