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位溢價」低迷 大學生月薪高中學生500元

P18 | 獨眼新聞 | 獨眼新聞 | By 紀曉風 2010-11-22

當直資學校的畫皮開始被審計署揭開,一心藉要子女年紀小小便學琴學舞學這學那,以求及早躋身名牌中小學進而讀上大學的中產、次中產以至偽中產家長,今日還是為當局公布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的結果心情忐忑,能入到心儀學校的彷彿好過中六合彩,入不到的幾乎以為是世界末日。可他們更準備要接受的現實是,香港早已進入「學位溢價」(collegepremium)日益貶值的年代。2009 年的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可以低至6000元,2010 年也只是稍為升至7000 元,與同年畢業的中五生相比,竟然只分別高出500 元及1000 元,差距可以不夠一成。「大學無用論」可謂從未如此顯眼過!

今時今日,當回歸以來當局企硬要每年收大學本科生42100 元學費,每年新畢業的大學生,平均月入的起薪點,已經可升更可跌。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數據顯示,97 年的大學新畢業生,平均月入起薪點的中位數,還多出同年中五新畢業生近82%。但98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兩者差距瞬間大幅收窄,到2000 年,即僅相差不足五成半。江河日下,到去年,大學生初出茅廬,入職水位已不過只高中五生50 %。

近年大學生多「水分」

大學學位為何愈來愈不值錢?老紀請教中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她直言,隨回歸後香港連番經濟逆境,僱主難出高價請人,新畢業大學生便首當其衝: 「沙士那一年(03 年),40%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一度僅得600 0 至8000 元,另40%更只得4000 至6000 元。」與此同時,中五新畢業生的入職起薪點「跌極都有個譜」,即使03 年最少也可有3500 元,與個別低薪入職的大學生僅相差500 元。

周綺萍續稱, 自當局2000 年開設副學士課程,讓部分原本入不了大學的學生,藉此最終取得學位後,每年取得學位畢業的人數,由原本不足15000 逐步增至達20000個,增幅超過三成三。但對僱主而言,部分學位畢業的學生根本「未夠班」,結果除了讀醫讀金融的外,整體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都被拉低。到近五年,更陸續出現一種奇特現象。

「早前有僱主肯出底薪9000 元再加花紅,僱用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做顧客服務工作,但這些大學生上工後,卻嫌他們對工作投訴又多,又不肯學肯做,連英語會話能力也不太夠,不數個月更只剩一個繼續留下來。僱主想來想去不是辦法,決定提高底薪至11000 到12000 元,挖來一些雖已四十來歲,卻有豐富相關經驗的中五畢業生來工作。」結果,今年就算同樣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與中五生,個別新入職的起薪點差距,也不過是 1000 元,較九七年兩者足可相差2000 元比較,減少足足超過一半。

大規模衝突如箭在弦

曾幾何時,學術界提出一個稱作「學位溢價」的概念,意指取得學位的畢業生,平均較一般中學畢業生收入多出的百分比。可如今,當局一邊講要藉教育解決「跨代貧窮」,一邊則繼續縮班、直資,將基層子弟「愈搞愈窮」。如今就連悉心培育子女入大學的家長,隨當局缺乏長遠發展藍圖,到子女最後大學畢業時,也恐怕落得悔不當初,驚覺自己一直墮入本港教育被扭曲成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年前所說的「位置對比的物品」(positional goods)陷阱。

尤其當更多就算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看不見前景,當局茫然以對香港進一步墮入「M 型社會」、「中產下流社會」更是不消提時,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跟老紀講: 「當局管治思維若仍故步自封,懶理更多大學生憧憬畢業後能有良好生活質素,到最後卻發現被建制扼殺時,在外國,雙方因此出現大規模衝突的結局,已經放在香港眼前。」美三成副學士收入勝學士「學位溢價」逐步變成「

學位

跌價」的現象,已連美國勞工部也提出預警。當地更有大學調查發現,近三成副學士月入已經多過大學生。學者預期,大學生往後要保證有好生活,必先要選讀市場最渴求的專業,「往後不單要有幾個學位,更是不斷要取得新學位」。

資料顯示,美國近年雖飽受金融海嘯衝擊,但較諸香港學位溢價已經跌至個位數百分比,仍能保持在約百分之七十的水平。

然而,美國勞工部早前警告,美國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三十種行業當中,只有七種要求入職人士必須大學畢業,比率僅約百分之二十三。其餘的如顧客服務、家居照顧及食品製造等,只要一張高級文憑便「搞掂」。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一項調查結果則更駭人:近三成當地畢業的副學士,月入已經爬過大學畢業生的頭。

查實,美國華府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伯恩斯坦(Bernstein) 年前已點出,「學位溢價」恐怕快將一去不返:「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落在相當少的一群人身上,這群人擁有他人沒有的特殊技能和資產,這與你是否高等教育未必有關。要取得超過通脹數字的年薪,擁有大學學位通常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凱茲(Katz)與高甸(Gold in)亦指出,以前要大學生來做的中層管理或某些專業工作,如今都可藉外判海外或用電腦搞定,他們在勞資市場的議價能力自然要跌;只有工作性質更講創意,範疇更僻更專的,人工才會繼續水漲船高。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補充稱,當局常強調香港經濟易受全球發展衝擊,港人要自求多福,「往後不單要有幾個學位,更是不斷要取得新學位」,卻是要犧牲作息時間等生活質素作代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