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英式足球在美國

2014-6-25 6:57:16

美國隊的「數糊」球星丹普斯

美國隊的「數糊」球星丹普斯

【文:月古勇】

美國多年來都被全世界稱為足球沙漠,美國人輕視英式足球(Soccer)並不是單單純粹足球運動能否帶給觀眾足夠的刺激及投入感,其中背後有著不少與文化、政治及經濟上的種種因素。但事實上,美國的英式足球運動發展己有過百年歷史。

不講不知,美國足球總會與香港足球總會都擁有近百年歷史,美國足總早於1913年成立較香港足總還要早一年。為慶祝美國足總成立一百週年,在2013年夏天美國國家隊約戰了德國國家隊於首都華盛頓甘乃迪紀念球場(Robert F. Kennedy Memorial Stadium)作友賽,最後更以4:3擊敗對手(1) 。當時美國隊陣中有來自不同背景及膚色的球員所組成,有白人、黑人、拉丁美裔美國人更有歸化入藉的外流球員,而且更由一個擁有美國藉妻子的德國人奇連士文(Jurgen Klinsmann)所帶領。這支美國隊正好反映了美國作為文化熔爐在全球化下的一個當代寫照。

美國足運第一次揚威國際舞台是在1930年世界盃,當屆賽事於烏拉圭進行,美國隊起用了不少由英倫三島的歸化球員作代表,並於分組賽已兩戰兩勝分別撃敗比利時及巴拉圭,出缐後於四強給阿根廷踢出局(2) 。而在1950年巴西世界盃,由半職業球員所組成的美國隊更以一球淨勝英格蘭成為美足歷史上其中一個代表作。自1950年後直至1990年,這四十年𥚃,美國足球發展有如失去信號的人造衞星並偏離了軌道,靜靜地在太空𥚃迷失,停滯不前。

但自從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之後,美國國家隊均能夠進身世界盃決賽週,更於1994年及2010年兩屆世界盃決賽週擠身十六強並於2002日韓世界盃中打進最後八強。近年來美國國家隊及足球運動有顯著進步,全因足運獲得到不同層面的支持與及改善。美國的足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再加上有系統化的青訓項目,這使具有質素的球員得以栽培及發掘,再加上具有制度的職業聯賽多年來的努力及成就,令政府及商界投放更多興趣及資源於足球發展。

其中為美國足運發展中作出很大貢獻的,便不得不提自從1996年便成立,到現在巳有18年歷史的美國職業足球聯賽(Major League Soccer) 下簡稱「美職聯」  。在此之前,老一輩的球迷也許會記起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北美足球聯賽(North American Soccer League) 。當時的北美聯賽有如巡迴全國表演的馬戲班,聯賽招攬了不少國際足球巨星,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有效力紐約宇宙隊(New York Cosmos)的比利(Pele)與及碧根鮑華 (Franz Beckenbauer) 。雖然球賽極具表演及娛樂性,但𣎴少球星視北美聯賽為結束球員生涯之前的最後金礦,即使有不少觀眾入場支持,但其實只不過是老美人看着一群外國人在富有美國特色的球場(人造草地上分別鋪設了重疊的美式和英式足球界線)上踢球做Show而矣!

經過大約十多個球季,北美聯賽因聯盟及球隊經營不善而最終在八十年代初倒閉。直至1996年美職聯(MLS)成立之後,美國才再次正式具有一個最高級別的職業足球聯賽,並分成東西岸各五隊共有十支球隊,並設有常規賽及季後賽,最後勝出的球隊為總冠軍。美職聯以史為鑒將北美足球聯賽的失敗作教訓,在美職聯成立之初,參考北美四大聯賽的薪金制度作參考,所以每隊均設有球員薪金上限,而當時美職聯的資金有限,每隊球隊只可資付約一名國際級球星及一名美國國腳級球員作為球隊主力,其餘的球員便從全國共開招聘,球員質數參差(3) 。美職聯在有限的資源下生存了首十多個球季,更出現入不乎資的情況,當中為人所熟悉的便是因擴充聯盟而使兩支以佛羅里達州為主場的球隊經過四至五季後最終以倒閉作結。

正當美職聯處於一個尷尬關口之制,美國國家隊於2002日韓世界盃中歷史性打進八強,這一屆世界盃賽事對美職聯有如一場及時雨(4) 。因為讓平時很少機會接觸足球比賽的美國大眾去關心足球並同時成為宣傳美職聯的最好時機,而當時陣中只有21歲的中前場球員當路雲(Landon Donovan)更被傳媒追捧成「美國金童」;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於世界盃電視𨍭播及收視率自1998年法國世界盃以後,每屆均有錄得升幅。這顯示出足球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而並不只侷限於拉丁/中南美洲裔的美國人口。直至2006年德國世界盃,平均約四百五十萬觀眾在家觀賞世界盃電視轉播賽事更讓當時的NBA季後賽比下去。(5)

而其中一位帶給美職聯有著革命性影響的人,便不能不提英格蘭球星碧咸(David Beckham),他於2007年由西班牙班霸皇家馬德里轉會至洛杉磯銀河隊(Los Angeles Galaxy) 。當時碧咸以天價加盟,即使外界對他的加盟給予不少負面評價,但碧咸用球場內外的表現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最終他帶領洛杉磯銀河隊於2011年奪得聯賽總冠軍。在球場上的戰績固然重要,而最重要的是碧咸在場外將美職聯成功地向全美國及世界出口,同時令聯賽總入場人數大幅增加(6) ,無論是洛杉磯銀河隊或者是美職聯以至整個美國足運皆受惠於其影響力之下所帶來的無限商機。

碧咸的加盟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及大財團投資到美職聯,參與美職聯的球隊自2005年起到本季由10隊增加至19隊,未來兩年內更會有兩支新球隊加盟。聯盟計劃未來數年內使參賽球隊能增加至24隊,與歐洲各大頂級聯賽的參賽球隊數目相約 。聯盟對新加盟球隊有一定要求,不論場內及場外新球隊都必須達標才可成為聯盟中的一份子。首先是資金,每支新加盟球隊需繳交入場費給予聯盟,並要保證財政資源穩健與及需要得到主辦城市的地方政府支持。

其次是硬件,聯盟希望每支新加盟球隊都能於市區內建立一座以英式足球為設計主題的球場作賽並且能夠擁有其管理權以作長期營運。

軟件方面,那當然是球迷了!

(以上為大聯盟的球星)

球迷的人數多寡及球迷組織規模決定了球隊命運,因聯盟希望每場主場賽事都能吸引平均一萬至二萬名球迷入場觀賞為目標。而眾多的新加盟球隊之中,最叫人刮目相看的便有於2007年加盟的多倫多FC(Toronto FC)與及於2009年由低組別聯賽提昇的西雅圖海灣者 (Seattle Sounders FC)。兩隊新球隊均開創北美運動史先河,就是於完成首季賽事後便能錄得盈利的首兩支職業球隊。來自加拿大的多倫多FC經過首季賽事後,尚約有一萬二千人在輪後季票的後備名單之上。而西雅圖海灣者於首季錄得平均入場人數為三萬多人,並成為當季全美職聯平均入場人數最多的球隊(7) 。

由此可見,近年美職聯的發展不斷擴大,無論人數及受關注程度均有明顯升幅,球賽及球員更具質數,今屆世界盃美國大軍最後二十三人名單之中便有十名球員來自美職聯球隊,當中不乏正選主力如前鋒丹普西(Clint Dempsey) 及中場大腦米高巴特利 (Michael Bradley)。美國足球運動發展能否透過今屆世界盃更上一層樓,就要靠美國國家隊能否於巴西創出佳績!今屆美國被編入有死亡之組之稱的G組作賽,對手包括德國、葡萄牙及加納,美國能否順利進級便要看看「德國奇帥」奇連士文的功力了!

注:

1)http://www.ussoccer.com/stories/2014/03/17/14/04/usa-defeats-germany-in-centennial-match

2)http://www.ussoccer.com/stories/2014/03/17/11/25/where-it-all-began-the-story-of-the-1930-u-s-world-cup-squad-the-shot-putters

3)95 Hopkins

4)156 Hopkins

5)274 Hopkins

6)http://www.socceramerica.com/article/24198/mls-attendance-second-best-in-history.html

7)http://seattletimes.com/html/sounders/2013242565_soundersfc24.html

 

參考:

http://www.ussoccer.com/stories/2014/03/17/14/04/usa-defeats-germany-in-centennial-match

http://www.ussoccer.com/stories/2014/03/17/11/25/where-it-all-began-the-story-of-the-1930-u-s-world-cup-squad-the-shot-putters

http://www.socceramerica.com/article/24198/mls-attendance-second-best-in-history.html

http://seattletimes.com/html/sounders/2013242565_soundersfc24.html

Hopkins, Gray. Star-Spangled Soccer : The Selling,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of Soccer in the USA. New York, NY : Palgrave Macmillian. 2010. Print.

 

作者簡介:曾於北美留學多年,回港後修讀文化研究課程。現從事藝術行政及教育工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