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雨天無蝶坐讀周夢蝶

2014-7-13 15:13:03

台北武昌街,1965年。

台北武昌街,1965年。

讀詩多年,竟不大讀周夢蝶,也是奇事。印象中當年也曾捧讀過他的詩集《孤獨國》和《還魂草》,但都沒留下什麼在心裡。是以,我只能說,我與他的詩無緣。

周夢蝶於今年五月一日病逝。生前孑然一人,死後空無一物。數年前的遺言又給人拿來放大;周公瘦金體,也是。當然還有當年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騎樓下的舊書攤,在台北紅塵中入定或打盹的瘦小身影……

心裡只想說,別打擾他。或只隨手撿起他的書,安靜地讀。當時沒留下什麼,此刻也無異於初讀。讀到不如意處輕輕翻過;讀至會心處停下,抬望眼前的紅塵被雨打濕──不知是什麼時候了,陰雨中漸讀漸多光與影的變化:

〈樹〉

等光與影都成為果子時,
你便怦然憶起昨日了。

那時你底顏貌比元夜還典麗
雨雪不來,啄木鳥不來
甚至連一絲無聊時可以折磨折磨自己的
觸鬚般的煩惱也沒有。

是火?還是什麼驅使你
衝破這地層?冷而硬的。
你聽見不,你血管中循環著的吶喊?
「讓我是一片葉吧!
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行過……」

於是一覺醒來便蒼翠一片了!
雪飛之夜,你便聽見冷冷
青鳥之鼓翼聲。

光與影成為果子,「怦然」是辭枝墜地,而心(「怦然」可也是心跳?)也回到原初吧。原初的樹―─你,比「元夜」還典麗。為什麼是元夜呢?正月,滿月,最初的圓滿。是以這樣,可以一無塵染,煩惱不沾。但,會是這樣嗎?永是這樣嗎?靜穆的背後原來也有聲音,是火,是血的吶喊,要「讓霜染紅」,「讓流水行過」―─那是時間。時間令「一覺醒來變成蒼翠一片」。但那是一個美好的白天嗎?筆鋒一轉竟是「雪飛之夜」(之前不是說過,那時「雨雪不來」嗎?),聽見「冷冷青鳥之鼓翼聲」。青鳥可又是葉,冷冷,鼓翼之聲是延續那內在的,那亟欲衝破地層的,血的吶喊嗎?那,不就是跟時間打轉的不息的生命?可以也如死亡一樣肯定,一樣真實嗎?

〈十月〉

就像死亡那樣肯定而真實
你躺在這裏。十字架上漆著
和相思一般蒼白的月色

而蒙面人的馬蹄聲已遠了
這個專以盜夢爲活的神竊
他的臉是永遠沒有褶紋的

風塵和抑鬱折磨我的眉髮
我猛叩著額角。想著
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
甚至夜夜來吊唁的蝶夢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
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麽是什麽了
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
甚至眼淚也不是……

也是夜,也是月色,和相思一般蒼白。蒼白是因為一切已去遠了―─連夢也不必盜了,或根本無夢可盜,所以,也不必執著是夢蝶或是蝶夢了―─夜夜來吊唁的蝶夢,也就冷了。是一片虛無嗎?也以虛無對應虛無―─「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以及,還有許多不說破的:「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懂得什麼是什麼?正如沒有一種笑,與眼淚,是鐡打的;正如希望與絕望,都是虛妄的?

〈燃燈人〉

走在我底髮上。燃燈人
宛如芰荷走在清圓的水面上
浩瀚的喜悅激躍且靜默我
面對泥香與乳香混凝的夜
我窺見背上的天濺著眼淚

曾爲半偈而日食一麥一蔴
曾爲全偈而將肝腦棄捨
在苦行林中,任鳥雀在我髮間築巢
任枯葉打肩,霜風洗耳
滅盡還甦時,坐邊撲滿沉沉的劫灰

隱約有一道暖流幽幽地
流過我底渴待。燃燈人,當你手摩我頂
靜似奔雷,一隻蝴蝶正爲我
預言著一個石頭也會開花的世紀

當石頭開花時,燃燈人
我將感念此日,感念你
我是如此孤露,怯羞而又一無所有
除了這泥香與乳香混凝的夜
這長髮。叩答你底弘慈
曾經我是腼腆的手持五朵蓮華的童子

台北武昌街,1975年,張照堂攝。

台北武昌街,1975年,張照堂攝。

並不虛妄。當善慧童子(釋迦牟尼未成佛前)見地濁濕,即脫下鹿皮衣,散髮匍匐,讓燃燈佛在其上走過時(見詩附註所引之《因果經》),內心即充盈著無邊的喜悅與感念。這詩通篇都是善慧童子,即「我」的聲音:甘受苦行,毅然捨身,為的是一份「渴待」:「燃燈人,當你手摩我頂/靜似奔雷,一隻蝴蝶正爲我/預言著一個石頭也會開花的世紀」。這裡蝴蝶是正身還是化身呢?看來已超越此境,「石頭也會開花」是一份「弘慈」,不屬虛妄,正如有情之天(面對泥香與乳香混凝的夜/我窺見背上的天濺著眼淚),正如佛也是人(不稱燃燈佛,而喚燃燈人)。而當石頭開花之日,這個「腼腆的手持五朵蓮華的童子」,除了「感念」,除了「這泥香與乳香混凝的夜」、「這長髮」之外,只是「一無所有」,而這「一無所有」,不用說,也就是什麼也有了。

〈善哉十行〉

人遠天涯遠?若欲相見
即得相見。善哉善哉你說
你心裡有綠色
出門便是草。乃至你說
若欲相見,更不勞流螢提燈引路
不須於蕉窗下久立
不須於前庭以玉釵敲砌竹……
若欲相見,只須於悄無人處呼名,乃至
只須於心頭一跳一熱,微微
微微微微一熱一跳一熱

對的,只要你心裡有,就會有。你心裡有綠色,出門便是草。讀周夢蝶的詩,好不容易翻過不盡如己意的《孤獨國》,那些啊、呀、哦,那些感嘆號,那些星淚、紅淚、淚雨,那些儘可猜度而至的思路和有時說得太盡的警語;至《還魂草》,則佳構層出,深度增生,漸臻善境;然而私以為周公之詩很多時候還是太縟,太琢,太腴,並不如我想像、期許(也私以為更其難得)之簡,樸,瘦。及至讀其晚期結集《有一種鳥或人》,則有若干篇章眼前一亮,〈善哉十行〉即為其一。此篇雖仍有周公一向好用之疊字疊詞,但卻用得自然恰好,並與要說的融為一體,尤其是末尾,「只須於心頭一跳一熱,微微/微微微微一熱一跳一熱」,讀來髣髴緊貼其微,切身感受此中的一跳一熱,此中的「人」的氣息。至於另一首,則是對辛波絲卡〈種種可能〉一詩的仿作:

〈我選擇〉

我選擇紫色。
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
我選擇冷粥,破硯,晴窗:忙人之所閒而閒人之所忙。
我選擇非必不得已,一切事,無分巨細,總自己動手。
我選擇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選擇以水為師―─: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我選擇以草為性命,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選擇高枕:地牛動時,亦欣然與之俱動。
我選擇歲月靜好,獼猴亦知吃菓子拜樹頭。
我選擇讀其書誦其詩,而不必識其人。
我選擇不妨有佳篇而無佳句。
我選擇好風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來。
我選擇軸心,而不漠視旋轉。
我選擇春江水暖,竹外桃花三兩枝。
我選擇漸行漸遠,漸與夕陽山外山外山為一,而曾未偏離足下一毫末。
我選擇電話亭:多少是非恩怨,雖經於耳,不入於心。
我選擇雞未生蛋,蛋未生雞,第一最初威音王如來未降跡。
我選擇江欲其怒,澗欲其清,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選擇無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亂。
我選擇迅雷不及掩耳。
我選擇持箸揮毫捉刀與親友言別時互握而外,都使用左手。
我選擇元宵有雪,中秋無月;情人百年三萬六千日,只六千日好合。
我選擇寂靜。鏗然!如一毫秋蚊之睫之墜落,萬方皆驚。
我選擇割骨還父割肉還母,割一切憂思怨亂還諸天地;而自處於冥漠,
無所有不可得。
我選擇用巧不如用拙,用強不如用弱。
我選擇殺而不怒。
我選擇例外。如閏月;如生而能言;如深樹中見一顆櫻桃尚在;
如人嘔盡一生心血只有一句詩為後世所傳誦:楓落吳江冷。……
我選擇牢記不如淡墨。(先慈語)
我選擇穩坐釣魚台,看他風浪起。(先祖母語)
我選擇熱脹冷縮,如鐵軌與鐵軌之不離不即。
我選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止乎其所當止。
我選擇最後一人成究竟覺
我選擇不選擇。

 

此詩雖較長(共33行),但文字無疑已變得較前樸實,也較散文化(雖然周公仍在行文中滲以其優而為之的文言骨骼),這是一驚喜。仿作不易超越原作,但周公此詩廣及儒、釋、道的人生哲思與饒具興味的日常生活體驗,好些地方更是出人意表,私以為比辛波絲卡的原作寫得更好,更能出入幽微,渗潤人心,這是另一驚喜。試看:「忙人之所閒而閒人之所忙」,「我選擇以水為師―─: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我選擇軸心,而不漠視旋轉」,「我選擇牢記不如淡墨。(先慈語)」……這些,都比詩中另一些較為尖刻揚厲的說法留有更多思考和細味的空間。而當我讀至「我選擇元宵有雪,中秋無月;情人百年三萬六千日,只六千日好合」,更是怵然一驚,掩卷半晌,方才有所會心。對的,世事豈容求全,也不必求全;或反過來,我們是否只是看到不完全的一面呢?而什麼又是完全,或圓滿?是以,當我讀到諸如「我選擇迅雷不及掩耳」一類看似平凡不過、也好像早已變成習套陳腔的說法時,也就有了全新的感受,而此感受絕非孤立此句而來。而讀至「我選擇不妨有佳篇而無佳句」這「句」時,再對應全「篇」,也就看出周公在詩學思考上又走前了一步。當然,在人生的思考上,末句的「我選擇不選擇」不啻空谷足音,而單憑這句對前述所「立」的說法作最終的「破」,也是私以為這詩比辛波絲卡原作更優勝的地方。

雨仍下著。光與影還在或攤開或掩藏的文字間變化。相信不久夜便襲來,但縱然不下雨,也不會知道是否有月光。此時,此地,對很多事物已不會在意,也不會輕易把外面(其實在心裡?)看成紅塵,然後又把它看破。夜來將有燈影而無蝶。誰燃的燈?明朝光影又將鼓翼,如文字周而復始嗎?―─其實我一直不喜歡周夢蝶,這筆名,我寧取他的本名,周起述。

2014年5月10日
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第41期,2014年6月

註:文中所引之周夢蝶詩,見於《周夢蝶詩文集―─孤獨國/還魂草/風耳樓逸稿》及《周夢蝶詩文集―─有一種鳥或人》(俱為印刻出版,2009年12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