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請不要讓孩子陷入孤單

請不要讓孩子陷入孤單

2014-7-7 14:55:47

 【文:雨文】

2014年7月2日,歷史將深深地記住這一日。清場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 含著淚、語帶哽咽地筆者說了這句話:「今天心情真的很起落,我們有責任出來,但如果出來佔領遮打道的人數不多的話,我真會覺得香港已死了。現在有這麼多人支持我們,很感動。」筆者聽後覺得汗顏── 當孩子義無反顧擔起爭取公義的擔子,甘願做我們的矛,衝在最前線時,我們,作為父母、作為香港社會中堅的一群, 難道就不能成為他們的盾,善盡父母守護孩子的本份?又怎忍心讓孩子感到孤單?!

筆者作為多年的媒體人,因為工作關係,有幸見證了這17年來每一場七一。

17年前的七一,香港回歸中國。蒼天似乎在述說著什麼,沱滂大雨是當天的另一主題──末代港督彭定康雨下失落的表情,成為永恆的定格。由港督府到會展再到添馬鑑,凌晨,一切成定局。雨停了,坐在添馬鑑的路旁,空寂無人。一種失重的苦澀哽在喉頭,吞不下、吐不出,說不出的難受。環顧周遭,道路、指示牌⋯⋯天亮後一切將變。

五年後的2003年,政治、經濟、民生糾結在一起的困局使民怨爆發,50萬人上街令董建華「腳痛」下台。11年後的今天,51萬(非常保守的數字)人上街,1000多人佔領遮打道,換來的是特區政府的強硬報復。511名佔領遮打道的學生和市民被捕;警察無日無之的秋後算帳,連日來組織七一遊行和佔領遮打道的團體各成員,陸續遭警方拘捕。至今,最少74名大學生被捕。秋後算帳仍在持續,香港,已走在失去公義的懸崖邊。

市民的反應又如何呢?姑勿論反對這次行動,或事後對這次行動持理解態度的市民。單講一些支持者的態度,七一前、後,筆者聽到、看到一些人士,在媒體上用口或用筆表示支持學聯發起的佔領遮打道行為,但緊跟的一句話是:「我地年紀大了(不過中年而已),要靠你地了,你地先係香港嘅希望。⋯⋯」或「要供樓、有份工,我(又一中年人士)無法衝擊了,年輕總叫人羨慕」等云云。 這種「支持⋯⋯但⋯⋯」卻值得拿出來深究。

梁振英上台後,香港由溫水煮蛙,變成猛火烹炸尤恨太慢。所有走向一制化的行動或明或暗、或大舉動或小動作,龐雜而又野蠻地推出來,完全令港人沒有喘息、眨眼的機會。市民的臨界點已過,甚至許多平時不會出聲的「中環人」,這次也忍不住發聲了。但要他們走出來,卻是另一回事。工作、供樓、下一代⋯⋯等連串現實考量,與「支持⋯⋯但⋯⋯」一類人的顧慮一樣。

而年輕人,以往在被冠以雙失、三失、憤青、激進⋯⋯連串標籤外,似乎已沒有剩餘。不過筆者所看到的卻是,6月20日及6月27日,立法會外參與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前期撥款的人士,絕大部份是年輕人,有的甚至穿著校服參與。七一遊行,身邊幾乎被年輕人包圍。及後的佔領遮打道,均以年輕人為主。這三日四場行動,和平、理性、堅定,均體現了年輕一代對我城,香港,這個家的着緊,其成熟、其熱誠,無法不令人敬重。橫觀同類大規模運動,如台灣、南韓甚至歐美等地,無任何一個地方能像香港般和平。但遭到的報復,卻與專制政權無異。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當一名等待被清場警察抬走的25歲青年,向手提電話的另一方哭着高叫:「等我返屋企呀,阿媽!」孩子悲憤的話語,感動了無數在電視機旁的香港市民。其實這位青年與周永康與當天佔領遮打道無數年輕人的心聲一樣──他們犠牲自己的前途(牢獄之災,留有案底等),甘心挑起整個社會的擔子,在人身安全面臨威脅時,卻只求家人與社會的諒解。筆者不禁要問:為何走在最前面的是這群花樣年華的學生,而不是早已是社會中流砥柱的父母們、中年人們?每一個人都面臨現實的取捨,難道年輕人失去的就遠輕過成年人嗎?

面對政府持續秋後拘捕行動,成年人們,是你們要展現自己行動的時候了。請想下你們的父母輩為何當年離開中國來到香港,那邊的一制不正是現下香港所要面對的嗎?如果你有孩子的話,請想下,當花還未開放就「被」凋謝時,你忍心嗎?請不要讓他們陷入孤單!當孩堅定地拿起公義的矛時,請你們能以身作盾,守護這群孩子,守護好下一代的未來。因為,沒有人想自己、想自己的孩子活在謊言遍佈的世界裏。

作者簡介:獨立評論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