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積金搵笨一肚火

     
香港的財政儲備為7千多億,而強積金至今13年來,已滾存了4500億。它關乎大部份港人的退休生活,因而十分重要。
積金局年報
從積金局的2012-13年年報得知:
參加強積金計劃,僱主為26,僱員為237,中介人為3200 ,所有計劃的淨資產值為4553,年供款為495億。
職業退休計劃中,涵蓋僱員數目為40,淨資產為2615,年供款為179億。
永久離開香港
  積金局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以永久離港申請取回強積金之人數急升。
積金局就83名作出虛假陳述的計劃成員申請發出傳票,59名計劃成員已認罪或經審訊後被定罪,各被罰款$2,000$8,000不等。一名計劃成員因為向強積金受託人作出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以提取強積金,被判監禁八個月,緩刑三年。
積金局的人手編制為700人,年度開支約4億,2012年和13年分別虧損1.6億和1.9;政府在1998年成立時注資50億,目前淨資產為49億。
按期間劃分的強積金制度的年率化內部回報率
 
淨資產值
期內總淨供款2
期內淨回報3
年率化內部回報率3
期間
期始(a)
期末(b)
(c)
(b)-(a)-(c)
 
1.12.200031.3.2002
42,125
43,878
1,753
4.9%
1.4.200231.3.2003
42,125
59,305
23,016
5,837
10.7%
1.4.200331.3.2004
59,305
97,041
22,133
15,604
22.00%
1.4.200431.3.2005
97,041
124,316
22,205
5,070
4.70%
1.4.200531.3.2006
124,316
164,613
23,435
16,862
12.30%
1.4.200631.3.2007
164,613
211,199
24,684
21,901
12.40%
1.4.200731.3.2008
211,199
248,247
26,844
10,205
4.50%
1.4.200831.3.2009
248,247
217,741
385,034
69,010
25.9%
1.4.200931.3.2010
217,741
317,310
294,844
70,086
30.10%
1.4.201031.3.2011
317,310
378,280
318,644
29,106
8.70%
1.4.201131.3.2012
378,280
390,744
34,687
22,224
5.6%
1.4.201231.3.2013
390,744
455,331
38,321
26,267
6.40%
自強積金制度實施以來
1.12.200031.3.2013
455,331
3,590,544
96,277
4.00%
按基金種類及期間劃分的核准成分基金的年率化回報
核准成分基金種類
過去一年
過去三年
過去五年
1.12.2000
混合資產基金
6.70%
3.70%
1.10%
4.20%
股票基金
9.70%
3.20%
1.10%
4.60%
強積金保守基金
0.10%
0.10%
0.20%
1.00%
保證基金
1.60%
1.30%
0.90%
1.50%
債券基金
1.60%
3.10%
2.40%
3.70%
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基金2
0.20%
0.2%
0.3%
0.70%
同期消費物價指數變更年率化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更3
3.60%
4.30%
3.20%
1.40%
各類成分基金的平均、最高、最低基金開支比率
基金類別
基金數目
平均基金開支比率
最高基金開支比率
最低基金開支比率
股票基金
194
1.74%
2.96%
0.51%
混合資產基金
216
1.90%
4.32%
0.44%
債券基金
49
1.60%
2.74%
0.98%
保證基金
32
2.16%
3.86%
1.33%
貨幣市場基金—強積金保守基金
47
0.67%
1.43%
0.17%
貨幣市場基金—非強積金保守基金
5
1.13%
1.13%
1.13%
其他
4
1.39%
1.43%
1.33%
整體
5472
1.72%
4.32%
0.17%
對沖機制
積金計劃最為打工仔詬病的是其對沖機制。
年份
退休/提早退休
永久性地離開香港(個案數字)
完全喪失行為能力
小額結餘帳戶
死亡
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a)
總計(百萬元)(b)
a/b
2011
1,922
1,856(23,900)
106
1
247
2,332
6,463
36%
2012
2,926
1,971(25,100)
134
1
338
2,270
7,640
30%
2013
3,976
2,646(28,000)
155
1
377
2,678
9,834
27%
其比例約佔三分之一,難怪打工仔很不滿。
所謂對沖機制其實是第485章:《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的第12A條:「某些與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有關的款項須從累算權益中支付。」
其中的(1)(2)(3)(4)(5)基本上為:
如—
僱主需要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可從僱主供款中全數扣取。
其中的(6)基本上為:
如公司改名,本條例仍然適用。
57章《僱傭條例》的第VA部「遣散費」和第VB部「長期服務金」,表示僱員連續受僱滿5年,基本上可享有長期服務金;連續受僱不少於24個月,則可享有遣散費。
修改法例,由政府提出研究,經公眾諮詢,到立法,非三數年不可以完成。現實情況是:法改會在05年的一些建議,政府亦同意的,至今尚未完全落實。
現修訂
「積金局」為促使收費下調,採取短期、中期及長期的措施如下-
短期措施:包括推動電子化安排、鼓勵僱員整合戶口,和強積金計劃;
中期措施:20147月底提出修訂有關審批強積金基金的法例規定;及
長期措施:引進強積金收費水平上限;2016年前完成推行強積金全自由行。
積金局也提出「分期方式提取其累算權益」,及「末期疾病的計劃成員提早提取強積金權益」。
從上述所知,積金局的所謂改革,不是曠時日久,就是小修小補,絕不是對症下藥。我不明白泛民為何不組織百萬大遊行,促進完善強積金之制。
後話
彭定康政府於19947月發表題為《生活有保障、晚年可安享》的諮詢文件,建議所有年滿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居民將可以每月領取退休金,金額約為工資中位數的30%(以目前的工資中位數位$14,100則為$4,230),每年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調整指標。經費方面,將來自僱主及僱員的強制性供款,供款率為僱員收入的3%,由僱主和僱員平均分擔。政府計劃注資100億港元提供計劃成立的經費,便可即時發放退休金給合資格人士。
當年,筆者建議梁耀忠立即接受方案。奈何,當時民間的意見是,富豪有份收,不公平。事情突然急轉直下,結果戲劇性變化 政府於19951月宣布,由於立法局「不表支持」,公眾的意見又「過於分歧」,當局決定放棄計劃。
20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政府接納的最好的方案。周永新、梁振英,你們有器量提出一個比20年前港英時代更前瞻性的方案嗎?
劉山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教育機會平等的挑戰——直資名校時代的來臨

P16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 教育眼 | By  葉建源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講師  2001-09-25   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屬下兩所小學宣布將申請轉為「直資一條龍」,如果一切順利,將於明年九月逐步轉制。計劃中,小學每年學費高達四萬八千元,中學更達六萬元。這是第一所申請轉為直資的津貼名校,估計還會有多所名校效法轉制。   「直資名校」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本港教育制度的面貌,很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分化,甚至影響長遠的階層流動與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講,聖保羅轉直資的標誌性意義,甚或超乎教統會的各項改革措施之上。 機會均等的傳統   一直以來,機會均等(equal opportunity)是香港教育的重要傳統之一。在升中試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升讀名校,升讀大學,只要勤力、成績好便行。這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績效主義」(meritocracy),進什麽學校看的是學生成績,而非出身背景,更不是付款能力。筆者很多出身貧窮家庭的同齡朋友,都是在實施免費普及教育之後,通過這樣的體制而晉身兩所老牌大學,教育制度也就成為了推動社會階層流動(social mobility)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篩選機制,也就締造了一群不一定出身富有的社會精英。   近十幾年的制度改革,打破了「績效主義」的傳統,其特點是就近入學、加強隨機,使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學位分配過程中,學業成績因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我們或可稱之為「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當然,在新制度內,居住地段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而面試比重上升也對中產階層有利;不過,整體而言,這些因素是較為邊緣性的,而且政府也不斷宣揚學校應該「教好」學生而非教「好學生」。因此,新制度的取向雖與「績效主義」不同,其機會平等的精神仍是一貫的。 直資學校兼公校私校之利   「直接資助」(Direct Subsidies Scheme, DSS)學校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體制,它介乎公營與私營之間,一方面,它由非牟利團體主辦,按收生人數獲取政府資助,情況類近於津貼學校;另一方面,它可以收取學費,又有收生自主權,毋須受制於統一派位制度,在制度上也毋須依足官津校的規定,又有私校的影子。換言之,直資學校既擁有津校的公帑資助,又擁有私校的自由權與額外資源,縱觀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類似的制度非常罕見。   這種體制究竟屬於公

做過的夢,你都記得嗎?

圖片來源: Pakutaso 如果你很擅長記住做過的夢,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有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喔! 一篇發表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的研究 發現經常記住做過的夢代表腦中某些區域比一般人要來得活躍。 法國 Lyon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的研究者們徵集 41 個人,掃描在這些人清醒與睡覺時大腦的活動情形。其中有 21 個人每週平均有 5 次一早起來記得做過的夢,研究者們把這群人稱為「高度夢境回想者」;而另外 20 個人平均每個月只有 2 次一早起來記得前晚做過什麼夢,這群人在此被定義為「低度夢境回想者」。 高度夢境回想者們不管在睡著還是清醒時,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活躍,該部位是信息處理中心。 先前該研究團隊就發現高度夢境回想者,在整個睡眠期間,清醒狀態的週期是一般人的兩倍,而他們的腦子不管是在睡眠或是清醒時,對聲音的反應都比低度夢境回想者更為敏銳。 高度夢境回想者的腦部活動度增加或許是造成他們睡眠時容易醒過來的原因,藉此,改善他們回想夢境的能力。研究者提到,睡覺時的大腦並沒有辦法記住新的資訊,得醒過來才能記得起來。此外,高度夢境回想者可能也比低度回想者更容易做夢,因而有更多的夢可供記憶。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WebMD 文章標題: Do You Often Recall Dreams? Read This 文獻出處: Resting Brain Activity Varies with Dream Recall Frequency Between Subjects 整理編譯:Sidney

曾榮光:學生為本與教育商品化

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  04/07/00 明報 今年夏天香港教育界出現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熱烈的政策議論以至最激烈的爭拗。一方面是持續了十八個月的教育改革到達了具體方案的落實階段﹐教統會在五月八日公布了第三份《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並標榜「創造空間﹑追求卓越」﹐並計劃作為期三個月的諮詢﹐以期掀起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另一方面﹐教統局官員在四月八日則宣布﹐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因而引發教師的強烈反對﹐六千人上街﹐演變成全港最大教師工會與特區政府的公開對抗。 教改與基準體現政策矛盾 以上兩個政策正好體現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在教育政策施政上的一個根本矛盾。其一是由教統會倡導的教育改革所強調的「學生為本」﹑「終身學習」﹑「永不放棄」﹑「創造空間」的一種人本(humanist)﹑均等(egalitarian)及進步(progressive)教育取向﹔其二是以經濟效益與工具理性為主導的一種「追求表現」(performativity)的教育取向。我們不妨循這兩個政策取向審視特區政府過往三年在教育政策上的施政﹐從而就不難理解今天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所面臨困局之根源所在。 教育改革人本均等進步 首先﹐在一九九七年十月首份施政報告中﹐特首就宣布要進行學制檢討﹔其後教統會就在過去十八個月發表了三份諮詢文件﹐先後掀起了三次教育改革的議論。 其一﹐是環繞九九年一月《教育目標》的議論﹐引發起不少社會團體及人士對教育理想的祈盼﹐及對現制的批判﹐最後教統會總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四個教育目標。 其二﹐是環繞九九年九月《教育改革建議》的議論﹐教統會提出「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方向﹐「學生為本﹑永不放棄﹑講求質素﹑全方位學習﹑全社會動員」的五個改革原則﹔提出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學制」﹐並建議:一﹑基礎教育大直路﹔二﹑高中教育一體化及普及化﹔及三﹑高等教育自由化。至此﹐學制改革的架構就續漸浮現﹐即對現行學制加以釋放﹑「鬆縛」﹐使未來特區公民可以在一個寬鬆﹑包容﹑以至均等的學制內盡展所長。 其三﹐就是二千年五月由《改革方案》所引發的議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仍然懸而未決﹐但就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案及課程改革的理念而言﹐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大程度的